送牛应祥都阃

· 孙蕡
将军淮北分符地,正在隋家古汴河。 别馆芙蓉飘绣帽,御堤杨柳映雕戈。 强兵戍久通胡语,降虏年深解汉歌。 此去看花朝上国,春风天上听鸣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都阃(kǔn):古代指城门,这里指都城的守卫。
  • 分符:古代官员出使时所持的符节,代表皇帝的命令。
  • 隋家古汴河:指隋朝时期修建的汴河,是当时的重要水路。
  • 别馆:别致的馆舍,指将军的住所。
  • 芙蓉:指荷花,这里比喻美丽的景象。
  • 绣帽:装饰华丽的帽子,指将军的服饰。
  • 御堤:皇家堤岸,指汴河边的堤岸。
  • 雕戈:雕刻精美的戈,古代兵器,这里指装饰华丽的兵器。
  • 胡语:指少数民族的语言,这里指边疆的异族语言。
  • 降虏:指投降的敌人,这里指归顺的异族人。
  • 汉歌:汉族的歌曲,这里指汉族文化。
  • 上国:指京城,国家的中心。
  • 鸣珂:古代官员出行时马匹上的铃铛声,这里指高官显贵的出行。

翻译

将军在淮北的地方,正是隋朝时期修建的古汴河边。他的别馆里芙蓉花飘香,绣帽随风轻摆;御堤上的杨柳与雕戈相映成趣。强大的士兵长期戍守边疆,已经能流利地说胡语;而那些归顺多年的异族人,也渐渐理解并能唱汉歌。这次将军前往京城,正值春暖花开,他将在春风中听着马铃声,享受上国的繁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将军在淮北的边疆生活及其前往京城的情景。诗中通过对别馆、御堤的描绘,展现了将军的尊贵与边疆的宁静美丽。同时,通过“强兵戍久通胡语,降虏年深解汉歌”表达了边疆士兵与异族人的文化融合,体现了将军的治边有方。最后两句则预示了将军前往京城的荣耀与期待,春风中的鸣珂声象征着他的高升与国家的繁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疆的宁静与美丽,又体现了将军的威严与荣耀。

孙蕡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