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为吴思德题
哲人知进退,斯理能独任。
进乃事之常,退则道□深。
大易贵谦德,自古传至今。
契合若符节,不渝诚可钦。
猗欤延陵孙,嗣续扬徽音。
所行退一步,声价崇南金。
一命固易取,下士低华簪。
斯名足无愧,何必求规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哲人:智慧卓越的人。
- 进退:指人的行为举止或事业上的进取与退让。
- 大易:指《易经》。
- 契合:符合,一致。
- 符节:古代用来作为凭证的信物,此处比喻为一致或相符。
- 不渝:不变,始终如一。
- 猗欤:赞叹词,表示赞美。
- 延陵:地名,此处指代延陵的子孙。
- 徽音:美好的名声。
- 南金:南方出产的铜,比喻珍贵。
- 一命:指官职或地位。
- 下士:低级官员或地位较低的人。
- 华簪:华丽的簪子,比喻高官显贵。
- 规箴:规劝,劝诫。
翻译
智慧卓越的人懂得何时进取何时退让,这种道理只有他们能独自承担。进取是日常之事,而退让则体现了更深的道义。《易经》崇尚谦逊的美德,这一传统自古传承至今。这种契合如同古代的符节,始终如一,实在令人钦佩。赞美啊,延陵的后代,继承并发扬了美好的名声。他所行的退一步,使得他的声誉如同珍贵的南金。虽然取得一定的地位并不难,但低级官员却往往追求华丽的表象。他的名声足以无愧于此,何必再去寻求他人的规劝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赞扬懂得进退之道的哲人,表达了作者对于谦逊美德的推崇。诗中,“进乃事之常,退则道□深”一句,巧妙地对比了进取与退让的不同意义,强调了退让所蕴含的深层次道德价值。后文通过对延陵后代的赞美,进一步阐述了退一步所带来的高尚声誉,以及这种行为对于个人品德的提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