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滕公遣人舟传送渡江赋谢一律

十年云水断风尘,一为酬知谢隐沦。 击楫岂容高卧士,飞樯聊作浪游人。 长康破冢应无恙,逸少临池合有神。 无奈梦魂秋色里,白蘋红蓼唤垂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丞: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后世的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官员。
  • 滕公:指滕子京,明代官员,胡应麟的朋友。
  • 云水: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断风尘:断绝了世俗的纷扰。
  • 酬知:报答知遇之恩。
  • 隐沦:隐居。
  • 击楫:敲打船桨,比喻振奋精神,有所作为。
  • 高卧士: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 飞樯:快速航行的船只。
  • 浪游人:四处游历的人。
  • 长康:指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此处可能指其墓地。
  • 破冢:破败的坟墓。
  • 逸少:指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此处可能指其书法作品。
  • 临池:指练习书法。
  • 白蘋红蓼:两种水生植物,常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
  • 垂纶:钓鱼,比喻隐居生活。

翻译

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断绝了世俗的纷扰,如今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我谢绝了隐居的生活。我不能像隐士那样高卧不起,而是要振奋精神,乘着快速航行的船只四处游历。顾恺之的墓地应该还安然无恙,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依旧神采飞扬。无奈在这秋色中,我的梦魂被白蘋和红蓼所吸引,它们仿佛在召唤我回归隐居的生活。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胡应麟在经历了十年的漂泊后,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知遇之恩的感激。诗中通过“云水”、“断风尘”等意象描绘了诗人的漂泊生涯,而“击楫”、“飞樯”则展现了诗人不愿沉沦,渴望有所作为的决心。后两句通过对顾恺之和王羲之的提及,表达了对艺术与文化的敬仰。结尾的“白蘋红蓼”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胡应麟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