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晨邦相为具邀余同次公登兰阴山迨暮乃别

扪萝日暮到苍茫,绝壁看天兴转狂。 三洞霞光回蜡屐,九峰云色堕胡床。 青精欲借仙人箸,白练偏题国士裳。 怅望十旬虚左意,片帆箫鼓下浔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扪萝:攀援藤蔓。扪(mén),触摸。
  • 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 绝壁:陡峭的山壁。
  • 三洞:指道教的三个洞天,这里泛指仙境。
  • 霞光:日出或日落前后,阳光透过云层折射出的彩色光芒。
  • 蜡屐:涂有蜡的木屐,这里指登山用的木屐。
  • 九峰:九座山峰,泛指群山。
  • 云色:云的色彩,这里指云雾缭绕的山景。
  • 堕胡床: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堕,落下,这里指坐在胡床上欣赏山景。
  • 青精:道教中指炼丹的原料,这里可能指山中的奇异植物或矿物。
  • 仙人箸:仙人用的筷子,这里比喻山中的奇异物品。
  • 白练: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比喻瀑布或山间的白雾。
  • 国士裳:国士,国家的杰出人才。裳,下衣,这里指国士的服饰。
  • 十旬:十天,这里指一段时间。
  • 虚左意:虚左,古代乘车时尊者坐左边的位置,虚左意指期待尊贵的客人。
  • 片帆:小船的帆,这里指乘船。
  • 箫鼓:箫和鼓,这里指伴着音乐。
  • 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翻译

攀援藤蔓,日暮时分到达辽阔无边的山巅,站在陡峭的山壁上仰望天空,兴致愈发狂放。仙境中的霞光环绕着我们的登山木屐,群山间的云雾缭绕,仿佛落在了我们的胡床上。想要借助山中的奇异物品,如同仙人使用筷子一般,白色的瀑布或山雾,宛如国士的华服。怅然望着这十天来的期待,却未能迎来尊贵的客人,只得乘着小船,伴着箫鼓之声,驶向浔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日暮时分攀登兰阴山的壮丽景象,通过“扪萝”、“绝壁”、“霞光”、“云色”等意象,展现了山中的神秘与壮美。诗中“青精欲借仙人箸,白练偏题国士裳”一句,巧妙地将山中的奇异景象与仙人、国士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仙境的向往。结尾的“怅望十旬虚左意,片帆箫鼓下浔阳”则透露出诗人对未能迎来贵客的遗憾,以及乘船离去的无奈与留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胡应麟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