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郊作

髑髅台畔几英雄,血作青燐四野中。 鬼伯不惊魂魄毅,沙场往日共秦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髑髅(dú lóu):头骨。
  • 青燐(qīng lín):磷火,指尸体腐烂后发出的蓝色火焰。
  • 鬼伯(guǐ bó):指神明。
  • 秦弓(qín gōng):指弓箭。

翻译

在髑髅台旁有几位英勇的将士,他们的鲜血染成了四野中的青燐火焰。神明也不会惊动他们的英魂,他们曾一同征战过沙场,共同拉开过弓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场上的残酷场景,英勇的将士在战斗中牺牲,他们的头骨在髑髅台旁静静地见证着战争的残酷。青燐火焰象征着死亡的阴影,而诗中提到的神明不惊动英魂,表现了将士们的坚韧和勇气。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战士们的敬意。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