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有朋寿堂盖为大司空蒋公刘公大司寇顾公筑也已已岁余与吴比部范太史嗣游焉吴与余俱丙戌范丁亥因题一绝以为四十年左證云
霜色蒹葭鬓共新,倚来双玉暂精神。
还因四十馀年后,朋寿堂中第二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岘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作者所在地的山。
- 朋寿堂:为纪念大司空蒋公、刘公和大司寇顾公而建的堂。
- 已已岁: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对应公历年份不详。
- 吴比部:人名,吴姓,比部为官职名。
- 范太史:人名,范姓,太史为官职名。
- 丙戌: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对应公历年份不详。
- 丁亥: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对应公历年份不详。
- 霜色蒹葭:比喻白发,蒹葭指芦苇,霜色形容其白。
- 双玉:比喻两位朋友。
- 朋寿堂中第二人:指作者在朋寿堂中是第二位到达的人。
翻译
我们的白发如同霜染的芦苇一样新, 倚靠着两位朋友,暂时恢复了精神。 四十年后的今天, 我在朋寿堂中成为了第二位到达的人。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作者与朋友在岘山朋寿堂的相聚,表达了时光流转、友情长存的感慨。诗中“霜色蒹葭鬓共新”形象地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共同的衰老,而“倚来双玉暂精神”则展现了友情带来的慰藉与活力。最后两句“还因四十馀年后,朋寿堂中第二人”既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是对当下友情的珍视,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深厚感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