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吾闻上古世,纯默澹玄始。
太和渐以散,皇纲荡无纪。
皓皓白日内,昏风忽然起。
生人无常遘,致福岂在已。
马以一鸣斥,凫以不鸣死。
生者岂必鸣,鸣者岂不生。
所以贤达人,顺时复安贞。
嗟彼倏与忽,无乃营神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纯默澹玄:纯朴沉默,深远幽玄。
- 太和:指天地间的和谐之气。
- 皇纲:指国家的法度纲纪。
- 皓皓:明亮的样子。
- 昏风:昏暗的风,比喻社会动荡不安。
- 遘:遭遇。
- 致福:获得幸福。
- 马以一鸣斥:马因为一声鸣叫而被斥责。
- 凫以不鸣死:野鸭因为不鸣叫而被杀死。
- 安贞:安于正道。
- 倏与忽:形容时间短暂,转瞬即逝。
- 营神形:经营形神,指追求外在的形体和精神。
翻译
我听说在远古时代,人们纯朴沉默,世界幽玄深远。 天地间的和谐之气逐渐消散,国家的法度纲纪荡然无存。 明亮的白日之下,昏暗的风忽然吹起。 人生无常,遭遇不定,获得幸福岂能全凭自己。 马因为一声鸣叫而被斥责,野鸭因为不鸣叫而被杀死。 活着的难道必须鸣叫吗?鸣叫的难道就能活下去吗? 所以贤达之人,顺应时势,安于正道。 可叹那些短暂而匆忙的时光,不过是在追求外在的形体和精神罢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上古时代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纯朴、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社会动荡的深刻认识。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皓皓白日”与“昏风”的对比,以及“马以一鸣斥,凫以不鸣死”的象征,生动地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生的无奈。最后,诗人以“贤达人”的智慧和“倏与忽”的短暂对比,强调了顺应时势、安于正道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