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学士初通判杭州过秀州遇乡僧本觉庵文长老赋一诗留赠其后以学士再莅杭过之则文已退院三过之圆寂矣皆有诗志其感慨后四百年太守龚君勉于庵内别构丙舍祀苏公颜之曰三过而悉步其韵一时诸贤和之不佞继焉

莲社老僧随幻去,蓉城学士也难寻。 三毗尼地无生死,一刹那间有古今。 不向空王抛世法,却从初地寄乡心。 法堂总自巍峨在,还有茱萸探浅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莲社:指佛教寺院。
  • 老僧:年老的僧人,这里指文长老。
  • 蓉城:成都的别称,这里指苏子瞻的故乡。
  • 学士:指苏子瞻,他曾任翰林学士。
  • 毗尼地:即“毗尼多流支”,佛教用语,意为“无生死之地”。
  • 刹那:佛教用语,极短的时间。
  • 空王:指佛教中的佛陀。
  • 初地:佛教用语,指修行者初入佛门的阶段。
  • 乡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法堂:寺院中供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
  • 茱萸:一种植物,古代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这里可能指探访的纪念。

翻译

莲社中的老僧随着幻化而去,蓉城的学士也难以寻觅。 在无生死的毗尼之地,一刹那间便跨越了古今。 不向佛陀放弃世俗的法则,却从初地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法堂依旧巍峨屹立,还有茱萸探寻的深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苏子瞻与文长老交往的回忆,表达了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莲社老僧”与“蓉城学士”的对比,突显了苏子瞻与文长老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难以重逢的遗憾。后两句则通过佛教的意象,探讨了生死、时间与信仰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宗教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苏子瞻与文长老交往历史的深情追忆。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