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学士初通判杭州过秀州遇乡僧本觉庵文长老赋一诗留赠其后以学士再莅杭过之则文已退院三过之圆寂矣皆有诗志其感慨后四百年太守龚君勉于庵内别构丙舍祀苏公颜之曰三过而悉步其韵一时诸贤和之不佞继焉

五马䟃?白发中,文殊已老尚呼童。 由来万劫俱成幻,何必三过始悟空。 此日使君真好事,当时长者不言功。 若同圆泽论行径,只在钱唐东复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五马䟃?(zhān fú):形容马匹奔驰的样子。
  • 万劫:佛教用语,指极长的时间,无数的劫难。
  • 三过:指三次经过某地,这里特指苏轼三次访问文殊庵。
  • 圆寂:佛教用语,指高僧去世,达到涅槃的境界。
  • 丙舍:古代指官府的第三等住所,这里指用于祭祀的场所。
  • 颜之曰:题名,命名。
  • 不佞:谦辞,表示自己不才。

翻译

五匹马在白发中奔驰,文殊虽然已老,仍被称为童子。 万劫以来,一切都成幻影,何必非要三次经过才能领悟空无。 今日的使君真是好事,当时的长者却不言功绩。 若与圆泽论道,只需在钱塘江东再东。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苏轼三次访问文殊庵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五马䟃?白发中”描绘了苏轼的英姿,而“文殊已老尚呼童”则暗示了文殊庵的变迁。后两句“由来万劫俱成幻,何必三过始悟空”深刻反映了佛教的空幻观念,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无需多次经历才能领悟。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使君的好事与长者的谦逊,以及圆泽的行径,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