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伯吴兴董公枉棹海滨道返命进士长君代访且赠长律饰奖过情愧感之情托之申和

元老三朝鬓未苍,碧澜天目供文章。 初将息念归祗树,雅有高名在柏梁。 冀北群群空騕袅,淮南字字挟风霜。 书成旧锡黄银印,梦醒犹疑白玉堂。 善诲门墙多末照,怜才齿颊有余香。 齐纨忽展银钩赠,越锦难轻玉案偿。 共道贤良惟一董,可能京兆拟三王。 芃芃兰桂秋逾茂,蔼蔼桑榆日未央。 丹穴凤毛开气色,清时狐笔借飞扬。 莫言兴尽山阴舫,衣带居然一水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宗伯:古代官名,这里指吴兴董公。
  • 枉棹:枉驾,屈尊。
  • 海滨:海边。
  • 命进士长君:指董公的儿子,进士身份的长子。
  • 长律:长诗。
  • 饰奖:夸奖,赞美。
  • 申和:回应,和诗。
  • 元老:对资深官员的尊称。
  • 碧澜天目:指美丽的风景,这里比喻董公的文章。
  • 祗树:佛教中的圣树,这里指归隐。
  • 柏梁:古代宫殿名,这里指董公的高名。
  • 冀北群群:指北方的人才。
  • 騕袅:音yǎo niǎo,形容人才出众。
  • 淮南字字:指董公的文字。
  • 黄银印:指官方的印章,表示董公的官职。
  • 白玉堂:指皇宫,这里比喻董公的地位。
  • 善诲:良好的教诲。
  • 门墙:指门下的弟子。
  • 齐纨:指精美的丝织品,这里比喻董公的赠诗。
  • 银钩:指书法。
  • 越锦:指精美的锦缎,这里比喻董公的赠诗。
  • 玉案:指书桌,这里比喻董公的赠诗。
  • 贤良:指有才能和德行的人。
  • 京兆:指京城的官员,这里比喻董公。
  • 拟三王:指与古代贤王相比。
  • 芃芃:音péng péng,形容植物茂盛。
  • 兰桂:指高洁的植物,比喻董公的品德。
  • 桑榆:指日落时分,比喻晚年。
  • 日未央:指太阳还未完全落下,比喻董公的晚年依然光辉。
  • 丹穴凤毛:指凤凰的羽毛,比喻董公的才华。
  • 狐笔:指文笔。
  • 山阴舫:指山阴的船,这里比喻董公的离去。
  • 衣带:指衣带水,比喻距离很近。

翻译

三朝元老董公屈尊来到海边,他的儿子,一位进士,代表他来访,并赠我一首长诗,赞美之词过甚,我感到既愧疚又感激,因此写下这首诗作为回应。

董公是三朝元老,头发依旧乌黑,他的文章如同碧澜天目般美丽。他本想归隐,却因高名而在朝中留名。北方的人才众多,董公的文字却如风霜般锐利。他曾被赐予黄银印,梦醒时仍感觉自己身处白玉堂。

他的教诲对门下弟子多有启迪,他的赞美之词余香犹存。他赠我的诗如同精美的齐纨和银钩,我难以用越锦和玉案来回报。大家都说董公是唯一的贤良,他的地位可与京城的官员相比,甚至与古代的贤王相提并论。

董公的品德如同茂盛的兰桂,他的晚年依旧光辉灿烂。他的才华如同凤凰的羽毛,他的文笔飞扬。不要说董公的离去如同山阴的船,实际上我们的距离就像衣带水一样近。

赏析

这首诗是对吴兴董公的赞美和回应。诗人通过对董公的官职、文章、品德和才华的赞美,表达了对董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典故,如“碧澜天目”、“柏梁”、“黄银印”、“白玉堂”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董公赠诗的珍视和难以回报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董公的深厚情谊。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