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大年入西宁

· 成鹫
结束琴书怅索居,泷江西去欲何如。 方将京雒三陈策,且向河阳一曳裾。 九月水边逢旅雁,六都沙别见嘉鱼。 临邛买酒堪留醉,莫漫狂歌学接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束:整理行装。
  • 琴书:琴和书籍,泛指文化艺术。
  • 怅索居:感到孤独和失意。
  • 泷江:江名,具体位置不详。
  • 京雒:指京城洛阳。
  • 三陈策:多次陈述策略,指在京城有所作为。
  • 河阳: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
  • 曳裾:拖着长袍,比喻做官或求学。
  • 旅雁:迁徙的雁,比喻游子。
  • 六都沙: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嘉鱼:美好的鱼,比喻美好的事物。
  • 临邛:地名,今四川省邛崃市。
  • 接舆:古代隐士,比喻隐居不仕。

翻译

整理好行囊,带着琴和书籍,我感到孤独和失意,泷江向西流去,我将何去何从?正打算在京城洛阳多次陈述我的策略,暂且先去河阳做官或求学。九月的水边遇到了迁徙的雁,六都沙边又见到了美好的鱼。在临邛买酒可以留下醉意,不要轻易地狂歌学那隐士接舆。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怅惘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中,“结束琴书怅索居”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又透露出他的孤独和失意。后文通过对泷江、京雒、河阳等地的描绘,以及对旅雁、嘉鱼等自然景象的比喻,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结尾的“临邛买酒堪留醉,莫漫狂歌学接舆”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既不逃避,也不沉溺,而是选择在醉意中寻找一丝慰藉。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