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崧台感旧

· 成鹫
趋庭记说崧台事,应诏曾瞻十二旒。 焚草再陈忧国疏,吟诗多上阅江楼。 手存旧泽惟鸲鹆,心有殊恩但蒯缑。 谁念夕阳风在树,有人持钵过端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趋庭:指在庭院中快步行走,这里指在庭院中接受教诲。
  • 崧台: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肇庆市。
  • 应诏:指接受皇帝的召见。
  • 十二旒:古代帝王冠冕上悬挂的十二串玉珠,象征皇权。
  • 焚草:焚烧草稿,这里指烧毁奏疏,表示决心。
  • 忧国疏:表达对国家忧虑的奏疏。
  • 阅江楼:楼名,位于南京,可以俯瞰长江。
  • 旧泽:指旧日的恩泽或影响。
  • 鸲鹆:鸟名,这里可能指某种象征或纪念物。
  • 蒯缑:蒯草编织的绳索,这里可能指某种束缚或承诺。
  • 持钵:指僧人托钵乞食。
  • 端州:地名,今广东省肇庆市。

翻译

记得在崧台时,我曾在庭院中接受教诲,谈论国家大事,也曾应皇帝召见,瞻仰那象征皇权的十二串玉珠。我曾焚烧草稿,再次上书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也曾在阅江楼上吟诗。我手中保存的只有旧日的恩泽,心中却有着特殊的恩宠。谁会想到在夕阳下,风吹树梢的时候,有人会持钵乞食,经过端州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回忆过去在崧台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对旧日恩泽的怀念。诗中“焚草再陈忧国疏”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忧虑和忠诚。而“手存旧泽惟鸲鹆,心有殊恩但蒯缑”则巧妙地运用象征和比喻,表达了对旧日恩泽的珍视和对特殊恩宠的感慨。最后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描绘夕阳下的景象,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