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论部公车

· 成鹫
登仙郭泰拟登瀛,次第看花到雒城。 名下尽人知国士,榜中似舅有贤甥。 三千水击凭风力,一半春光入世情。 独钓寒江吾老矣,沧浪清又见河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登仙:比喻达到极高的境界或地位。
  • 郭泰:人名,此处可能指郭论部。
  • 登瀛:比喻达到极高的境界或地位。
  • 雒城: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
  • 国士: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
  • 贤甥:贤良的外甥。
  • 三千水击:比喻极大的力量或挑战。
  • 一半春光:比喻美好的时光或景象。
  • 独钓寒江:独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比喻孤独或清高。
  • 沧浪:指江河,也比喻世事。
  • 河清:比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翻译

郭论部如同登仙一般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依次观赏着花朵,来到了雒城。他的名声之下,人们都知道他是一国之中的杰出人物,而在榜单中,他的贤良外甥也显得格外突出。他凭借风力,击退了巨大的挑战,而一半的美好时光则融入了世间的情感之中。我独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已经老了,但庆幸的是,世事清明,如同沧浪之水又见到了河清的时候。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赞美了郭论部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诗中“登仙”、“登瀛”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郭论部达到的崇高境界。同时,通过“国士”、“贤甥”等词语,强调了他的杰出和家族的荣耀。后两句则通过“独钓寒江”和“沧浪清又见河清”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郭论部的敬仰和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郭论部的赞美和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