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利抵徐闻一径迂回延袤百里万木蓊蔚百卉错绣身入其中如处翠幕从林隙见日已及亭午道俗殊情匪欣则怖古称仙源辽邈人境隔绝武陵之后未曾有也诗以纪胜

· 成鹫
二时天气异寒温,百里人烟隔晓昏。 涧底转雷车错毂,林端见日叶归根。 兰侵蔓草香偏满,藤冒高柯子并繁。 可惜桃花鸡犬地,一通人境失仙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迂回:曲折回旋。
  • 延袤:绵延不断。
  • 蓊蔚:草木茂盛的样子。
  • 错绣:比喻色彩斑斓,如同绣花。
  • 亭午:正午。
  • 道俗:指道教与世俗。
  • 匪欣则怖:不是欢喜就是恐惧。
  • 仙源:指仙人居住的地方,比喻幽静美丽的境地。
  • 辽邈:遥远。
  • 武陵:地名,古代传说中的桃花源所在地。
  • 纪胜:记录美景。
  • 二时:指早晨和晚上。
  • 错毂:车轮交错,形容水声如车轮滚动。
  • 兰侵蔓草:兰花与蔓草交织。
  • 藤冒高柯:藤蔓攀附在高大的树枝上。
  • 一通人境:一旦与人间相通。

翻译

早晨和晚上的天气变化无常,寒暖交替,百里之内的人烟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显得格外遥远。涧底传来雷鸣般的水声,仿佛车轮交错滚动,林间透过阳光,树叶在正午时分闪耀着归根的光辉。兰花与蔓草交织,香气四溢,藤蔓攀附在高大的树枝上,果实繁茂。可惜那桃花盛开、鸡犬相闻的地方,一旦与人间相通,便失去了那幽静美丽的仙境。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幽深而神秘的自然画卷,通过对比早晨与晚上的天气变化、人烟的遥远、自然界的生机盎然,表达了对于仙境与人境交错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涧底的雷声、林间的阳光、兰花与蔓草的香气,以及藤蔓与果实的繁茂,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结尾的“一通人境失仙源”更是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于仙境与人境界限的思考,以及对于自然美景的珍惜与留恋。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