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中读黄鲁直和冕仲考进士之作依韵赋之

· 祁顺
国家构明堂,匠士贮群木。 而况求贤才,所重在科目。 南宫集多士,文字数千束。 儒臣明藻鉴,奉诏司校读。 十人共昨夕,接座联灯烛。 淘沙拣精金,剖石搜美玉。 心思无怠遑,目力费重复。 满场耀兵甲,战胜如剖竹。 盈箱积缣练,轻素窘边幅。 我本甲科人,弱矢挂正鹄。 身逢明盛时,大雅歌棫朴。 一官愧无补,徒食太仓粟。 兹来获同事,有幸蒙齿录。 初心期不负,古道岂难复。 勉哉持寸公,庶以竭庸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场所。
  • 科目:指科举考试的各个科目。
  • 南宫:指科举考试的考场。
  • 藻鉴:指评判文章的能力。
  • 司校读:负责校对和评阅文章。
  • 剖石搜美玉:比喻在众多考生中选拔优秀人才。
  • 缣练:细绢,比喻文章。
  • 轻素窘边幅:形容文章虽然内容浅显,但格式规范。
  • 大雅歌棫朴:指古代的雅乐,比喻国家的文化繁荣。
  • 太仓粟:指国家仓库中的粮食,比喻国家提供的俸禄。
  • 齿录:指被录用。

翻译

国家建造明堂,聚集了众多工匠和材料。更何况追求贤才,最重要的在于科举考试。南宫聚集了许多士子,文章堆积如山。儒臣具有评判文章的能力,奉命负责校对和评阅。十人共同工作,连夜点灯工作。像淘沙拣金,剖石寻玉一样,精心挑选优秀文章。心思不懈怠,目力费尽重复。满场都是耀眼的兵甲,战胜如同剖竹一样容易。盈箱的细绢,轻薄的白绢虽然内容浅显,但格式规范。我本是科举出身的人,柔弱的箭矢正中目标。身逢明君盛世,大雅之乐歌颂国家的繁荣。一官之职感到无补于国家,只是徒食国家的俸禄。此次得以与同事共事,有幸被录用。初心不负,古道岂难复。勉力保持公正,以尽我平庸之力。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场景,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选拔人才的严谨和重要性。诗中,“淘沙拣精金,剖石搜美玉”形象地表达了选拔过程的艰辛与精细。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职责的敬畏,以及对盛世文化的赞美。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的深刻理解。

祁顺

明广东东莞人,字致和,号巽川。天顺四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进郎中。成化中使朝鲜,不受金缯,拒声伎之奉。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 5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