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朔英利道中作

· 成鹫
去国正重九,中途逢小春。 水喧争渡客,山静过桥人。 岂效枯鱼泣,言随野马尘。 明朝潮汛好,行矣莫逡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十月朔:农历十月初一。
  • 英利道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去国:离开故乡。
  • 重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小春:指农历十月,因天气开始转暖,有如春天,故称小春。
  • :喧闹。
  • 渡客:过河的旅客。
  • 枯鱼泣:比喻困境中的人。
  • 野马尘:比喻飘忽不定的生活。
  • 潮汛:潮水的涨落。
  • 逡巡:犹豫不前。

翻译

在农历十月初一离开故乡,恰逢重阳节后不久。途中遇到了小春时节,河水喧闹,是因为过河的旅客争相渡过,而山间却显得格外宁静,只有过桥的人影。我并不想像困境中的人那样哭泣,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飘忽不定的生活。明天是个好潮汛,我应该继续前行,不应犹豫不前。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喧”与“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诗中“枯鱼泣”与“野马尘”的比喻,深刻反映了诗人不愿沉溺于困境,也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结尾的“潮汛好,行矣莫逡巡”则鼓励自己抓住时机,勇往直前,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