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奚司空

· 成鹫
故乡天际欲归难,举足风涛驻足看。 迹寄萍蓬成土偶,心驰云树阻门阑。 尘缘鬈鬓霜宁染,日晒花塼泪未乾。 莫怪同舟不相待,转欣流落得衣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突奚(tū xī):突然的离别。
  • 司空:古代官职,这里可能指代某个官员或尊贵的人物。
  • 萍蓬: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土偶:用土制成的偶像,比喻没有生命力的存在。
  • 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常用来形容远方的景象。
  • 门阑:门前的栏杆,比喻家的界限。
  • 尘缘:世俗的牵绊。
  • 鬈鬓(quán bìn):卷曲的鬓发。
  • 霜宁染:霜即使染上也不会改变。
  • 花塼(huā zhuān):花砖,这里可能指美丽的地面装饰。
  • (gān):干燥。
  • 衣冠:指文明和礼仪,也指官员的服饰。

翻译

离别故乡,归途艰难,站在风涛之中,我停下脚步观望。 我像漂泊的萍蓬,成了无生命的土偶,心中向往着远方的云树,却难以跨越家门的界限。 世俗的牵绊让我的鬓发卷曲,即使染上霜也不会改变,阳光下的花砖上,我的泪水还未干。 不要怪罪同船的人不等我,反而庆幸自己流落至此,还能保持衣冠的尊严。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离别的无奈。诗中,“故乡天际欲归难”直接抒发了归乡之路的艰难,而“举足风涛驻足看”则通过具象的场景描绘了诗人的犹豫和不舍。后文通过“萍蓬”、“土偶”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漂泊无依和内心的空虚。诗的结尾,诗人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流落,表达了一种在逆境中保持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决心。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辽阔,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