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破阵乐

· 张说
汉兵出顿金微,照日明光铁衣。百里火幡焰焰,千行云骑騑騑。 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出顿:出征驻扎。
  • 金微:山名,这里指边疆地区。
  • 铁衣:战士的铠甲。
  • 火幡:战旗,幡指旗帜。
  • 焰焰:形容火光强烈。
  • 云骑:形容骑兵众多,如云一般。
  • 騑騑(fēi fēi):形容马蹄声。
  • 蹙踏:急速行进。
  • 辽河:河流名,这里泛指战场。
  • 鼓噪:鼓声和呐喊声。
  • 燕山:山名,这里指边疆地区。
  • 正属:正值。
  • 四方朝贺:四方来朝,表示国家的强盛和威严。
  • 端知:确实知道。
  • 万舞:盛大的舞蹈,这里指盛大的军事演习或庆典。
  • 皇威:皇帝的威严。

翻译

汉朝的军队出征驻扎在边疆的金微山,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百里之外的战旗火红一片,千行骑兵如云般密集,马蹄声阵阵。

他们急速行进,辽河的水似乎都因他们的脚步而枯竭,鼓声和呐喊声震天动地,仿佛能让燕山都为之颤动。

正值四方各国来朝贺,确实知道这是盛大的军事演习,展示着皇帝的威严。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汉朝军队出征的壮观场面,通过“金微”、“铁衣”、“火幡”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了边疆战场的景象。诗中“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军队的威猛和战斗的激烈。结尾提到“四方朝贺”和“万舞皇威”,强调了国家的强盛和皇帝的威严,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威和自信。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雄浑,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

张说

张说

唐河南洛阳人,先世范阳人,居河东,字道济,一字说之。武则天时应诏对策乙等,授太子校书。中宗时为黄门侍郎。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监国。玄宗开元初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后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朔方军节度使,奏罢边兵二十余万,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罢当番卫士,招募壮士以充宿卫。再兼中书令,又为修书使,知丽正书院事。长于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为李林甫所挤,罢相。卒谥文贞。有集。 ► 3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