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和北虏使

· 马戴
路始阴山北,迢迢雨雪天。 长城人过少,沙碛马难前。 日入流沙际,阴生瀚海边。 刀镮向月动,旌纛冒霜悬。 逐兽孤围合,交兵一箭传。 穹庐移斥候,烽火绝祁连。 汉将行持节,胡儿坐控弦。 明妃的回面,南送使君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迢迢(tiáo tiáo):遥远的样子。
  • 沙碛(shā qì):沙漠。
  • 瀚海:古代称北方的海,也指沙漠。
  • 刀镮(huán):刀环,刀柄上的环。
  • 旌纛(jīng dào):古代军中大旗。
  • 斥候:古代的侦察兵。
  • 祁连:山名,位于今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
  • 控弦:拉弓。
  • 明妃:指王昭君,汉代美女,后嫁匈奴。

翻译

路途始于阴山之北,遥远的天空下着雨雪。 长城上行人稀少,沙漠中马儿难以前行。 太阳落入流沙的边际,阴冷之气生于瀚海之边。 刀环随着月光的移动,大旗在霜中高高悬挂。 追捕野兽的孤围渐渐合拢,交战时一箭传递信息。 穹庐中的斥候被移动,烽火不再照亮祁连山。 汉朝将领持节出使,胡人坐地拉弓。 明妃王昭君回眸一笑,南方的使者随之返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使者北行的艰辛旅程和边疆的荒凉景象。诗中“路始阴山北,迢迢雨雪天”开篇即展现了北地的严寒与辽阔,“长城人过少,沙碛马难前”进一步以长城和沙漠的荒凉来象征边疆的孤寂与艰险。后文通过“刀镮向月动,旌纛冒霜悬”等句,生动描绘了边塞的夜景和军旅的肃杀气氛。结尾以“明妃的回面,南送使君旋”作结,既表现了汉胡文化的交融,也隐含了对和平的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和平的向往。

马戴

马戴

马戴,字虞臣,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晚唐诗人、官员。早年屡试不第,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始中进士,同榜有项斯、赵嘏。大中元年(847年),太原李司空辟掌书记,后以正言被斥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尉。终太学博士。曾隐居华山,并遨游边关。咸通年间,应辟佐大同军幕府,与贾岛、许棠相唱答。咸通七年(867年),擢拔为国子、太常博士。工于诗,叶矫然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杨慎称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联,谓“虽柳吴兴(柳恽)无以过也”。纪昀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咸通九年(869年),病卒于太常博士任上。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补遗》1卷。 ► 174篇诗文

马戴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