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归蜀

· 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 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锦城:即成都,古时以织锦闻名。
  • (sù):逆流而上。
  • 三峡:指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 (yá):山崖。
  • 霁色:晴朗的天色。
  • 碧岩:青绿色的山岩。
  • (rèn):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八尺。
  • 涨波痕:波涛留下的痕迹。
  • 萧萧:形容风声或雨声。
  • 漠漠: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 蜀帝魂:传说中蜀国的君主死后化为杜鹃鸟。
  • 相如: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因病滞留成都。
  • 卓王孙:西汉时期的富商,司马相如的岳父。

翻译

春天的锦城成都,追溯江水的源头,经过三峡时,夜夜都能听到猿猴的啼叫。两岸的红树在晴朗的天色中绽放,千仞高的碧绿山岩上,波涛留下了痕迹。傍晚的雨声让人想起荆王梦中的情景,弥漫的春烟则像是蜀帝的魂魄。长久以来,人们都在抱怨司马相如滞留的地方,而富裕的家庭则怀念着卓王孙的时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成都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色,通过“锦城春色”、“三峡猿声”、“红树霁色”、“碧岩波痕”等意象,展现了蜀地的壮丽与神秘。诗中“萧萧暮雨”与“漠漠春烟”的描写,增添了诗意的朦胧美,同时也隐喻了历史的沧桑。结尾提及司马相如和卓王孙,不仅增添了历史色彩,也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蜀地风光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沉思。

张祜

张祜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邢台清河(一说山东德州)人,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 5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