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登龙山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汎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于陵乃逃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昭旷:明亮开阔。
  • 楚客:指楚地的游子或诗人。
  • 桓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此处指其曾登临的高台。
  • 历落:错落有致。
  • 东弥夏首:指东方的夏首,即夏口,今湖北武汉。
  • 西拒荆门:指西边的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昌。
  • 夷险:平坦与险阻。
  • 先贤:已故的贤人。
  • 故老:年老的前辈。
  • 投吊:投掷祭品以吊唁。
  • 挥斤:挥动斧头,比喻创作。
  • 幽尚:幽静的爱好。
  • 际会:相遇。
  • 无妄:无目的,无计划。
  • 迁放:流放。
  • 篱下菊:篱笆旁的菊花,指隐居生活。
  • 郢中唱:指楚地的歌曲,郢是楚国的都城。
  • 于陵:指隐居的地方。

翻译

郡庭常常显得局促,而在凉爽的野外观望则显得明亮开阔。楚地的游子在凛冽的秋日,站在桓公曾经登临的旧台上。清明的风日下,江山错落有致,远望极远之处,感到何等的萧条,坐在中间,心中充满惆怅。东方的夏口宽阔,西边的荆门山雄壮。虽然平坦与险阻的时代不同,但古今的景象难道有太大的差异吗?已故的贤人不再接续,但年老的前辈还可以访问。投掷祭品以吊唁过去的人,挥动斧头感慨前人的匠心。自己本性散漫,未曾忘记幽静的爱好。相遇并非有所求,往来没有目的。为邦国复多幸,离开国都则流放。暂且欣赏篱笆旁的菊花,还要聆听楚地的歌曲。灌溉园子又有何用,于陵之地才是隐居的好去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九月九日登龙山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郡庭与野外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开阔之地的向往。诗人在桓公旧台上远望,感受到秋日的萧条与内心的惆怅,同时对古今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先贤和故老的怀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