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林郡博缉熙将至严州见寄二首

四方冠盖客京畿,多少年光入鬓丝。 笑语山僧还揭谛,可胜斯道落吾伊。 缉熙许我过无定,万丈飞云一武夷。 千里相思频作梦,严州谁问到官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 揭谛:佛教用语,意为“去经历”或“去领悟”。
  • 缉熙:光明,这里指林郡博的字。
  • 武夷:山名,位于福建省,这里比喻高远。
  • 一武夷:一跃而至武夷山的高度,形容迅速或高远。

翻译

四方来的官吏们聚集在京城,多少青春岁月已悄然逝去,化作鬓角的丝丝白发。 笑着与山中的僧人交谈,感叹自己是否能够领悟这深奥的道理,而不被世俗所迷惑。 林郡博曾许诺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拜访他,就像万丈飞云一跃而至武夷山那样迅速而高远。 千里之外的相思之情常常在梦中浮现,不知严州那边是否有人询问我到任的迟缓。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四方冠盖客京畿”描绘了京城的繁华景象,而“多少年光入鬓丝”则透露出诗人对逝去青春的无奈。后两句诗中,诗人通过与山僧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以及对友人林郡博的深厚情谊。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友情的深刻感悟。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