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梁大尹途中风景

· 陈繗
远持节使出花封,劝稼亲民总为公。 葵藿有心终向日,草茅无地不从风。 权衡富贵兮轻重,斗量徵输别异同。 日照无私人共仰,馀光宁到覆盆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节使:古代官名,持有符节的使者,代表皇帝出使。
  • 花封:指美丽的封地或地方。
  • 劝稼:鼓励农耕。
  • 亲民:亲近百姓,关心民生。
  • 葵藿:葵花和豆叶,比喻忠心。
  • 草茅:草和茅草,比喻平民百姓。
  • 权衡:衡量,比较。
  • 斗量:用斗来量,比喻衡量。
  • 徵输:征收和输送,指税收和物资的征调。
  • 覆盆:倒扣的盆,比喻黑暗或不公正的地方。

翻译

远持节使出使美丽的封地,鼓励农耕,亲近百姓,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的利益。 葵花和豆叶的心始终向着太阳,草和茅草无处不随风而动。 权衡富贵的轻重,用斗来衡量征收和输送的差异。 阳光无私,人们共同仰望,剩余的光芒怎会照到倒扣的盆中(黑暗不公之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节使在外的形象,他不仅鼓励农耕,亲近百姓,而且公正无私,关心民众福祉。诗中通过“葵藿有心终向日”和“草茅无地不从风”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忠心和顺应时势的态度。结尾的“日照无私人共仰,馀光宁到覆盆中”则强调了公正无私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公不义的坚决拒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公正和民生的深切关怀。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