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史世卿玉台

江城吹笛月斜衙,回首秋岩寂可誇。 世外一眠那有梦,腹中三斗却须茶。 文衰东汉无高手,诗过中唐少作家。 笑杀平原赵公子,当年毛薛䀶全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á):古代官吏办事的地方。
  • 秋岩:秋天的山岩,此处可能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 (kuā):夸赞,赞美。
  • 世外:尘世之外,超脱世俗的地方。
  • (mián):睡眠。
  • 三斗:古代容量单位,一斗约等于十升,三斗即三十升,此处形容饮茶量多。
  • 文衰:文学衰落。
  • 东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
  • 中唐: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唐朝中期。
  • 作家:此处指有成就的诗人。
  • 平原赵公子:指赵胜,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以好客著称。
  • 毛薛:毛遂和薛公,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毛遂自荐,薛公为赵胜的门客。
  • (gàng):眼疾,此处可能指赵胜因眼疾而未能看清毛遂和薛公的真正价值。

翻译

在江城吹响笛声,月亮斜挂在官衙之上,回首望向秋天的山岩,静谧而值得夸赞。 在尘世之外,一夜无梦,只有腹中需要大量茶水来消解。 东汉的文学已经衰落,没有高手出现,诗歌发展到中唐,也少了许多有成就的诗人。 笑看平原君赵胜,当年因眼疾未能识得毛遂和薛公的真正价值,如同未见全盛的花朵。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江城夜景和秋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诗中“世外一眠那有梦”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而“腹中三斗却须茶”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后两句通过对东汉文学和中唐诗歌的评价,以及对赵胜的讽刺,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文化衰落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理想的追求。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