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偶题

汉时城郭梁时寺,日炙风吹秋又春。 六代风流烟暝暝,三分旧恨水潾潾。 阴阳戏剧程生马,爪齿虚浮泡似人。 如此安禅亦剩事,只宜高枕对嶙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ì):烤,晒。
  • 风流:指过去的繁华景象或文化。
  • 暝暝 (míng míng):昏暗的样子。
  • 潾潾 (lín lín):水波闪动的样子。
  • 阴阳:指自然界的对立面,如日夜、寒暑等。
  • 戏剧:这里比喻变化无常。
  • 程生马:比喻事物变化迅速,出自《庄子·秋水》。
  • 爪齿:指人的身体。
  • 虚浮:空虚不实。
  • 泡似人:比喻人生短暂如泡影。
  • 安禅:指修行禅定。
  • 剩事:多余的事情。
  • 高枕:指无忧无虑地睡觉。
  • 嶙峋 (lín xún):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翻译

这座寺庙建于汉代,城郭则建于梁朝,经历了无数春秋的风吹日晒。六朝的繁华已成烟雾,昏暗不明,三分的旧恨随着水波闪烁。自然界的变化如同戏剧,程生马般迅速,人的身体如同虚浮的泡影。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行禅定,也不过是多余的事情,不如高枕无忧,对着那突兀重叠的山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寺和城郭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日炙风吹”、“烟暝暝”、“水潾潾”等,营造出一种沧桑和凄美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夸张,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虚幻和短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袁宗道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