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敕总两广军务都御史郴阳朱公

十年持节岭西东,奏疏金门月几封。 都府清虚如到寺,家徒冷淡不随公。 疮痍已拯人间溺,经略还收战外功。 犹与后时忧馈饷,羡馀不以献重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哀悼死者。
  • 敕总:皇帝任命的总督。
  • 两广:广东和广西的合称。
  • 军务:军事事务。
  • 都御史:明代监察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 郴阳:地名,今湖南省郴州市。
  • 朱公:指朱姓的官员。
  • 持节:持有皇帝赐予的节杖,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 岭西东:指岭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 奏疏:上奏皇帝的文书。
  • 金门:指皇宫的门,代指朝廷。
  • 月几封:每月几次。
  • 都府:指总督府。
  • 清虚:清静无为。
  • 家徒:家中的人。
  • 冷淡:不热情,不参与。
  • 疮痍:战争留下的创伤。
  • :救助。
  • 人间溺:指人民遭受的苦难。
  • 经略:军事策略。
  • 战外功:战争之外的功绩。
  • 后时:后来。
  • 忧馈饷:担心军队的粮饷问题。
  • 羡馀:多余的财物。
  • 重曈:指皇帝的眼睛,代指皇帝。

翻译

哀悼被皇帝任命为两广总督的郴阳朱公,他在十年间持节巡视岭南东西,每月数次上奏朝廷。总督府清静得如同寺庙,家中的人不参与政务。他救助了战争留下的创伤,拯救了受苦的人民,他的军事策略也取得了战争之外的功绩。但他仍然担心后来的粮饷问题,不愿将多余的财物献给皇帝。

赏析

这首诗是对一位忠诚而清廉的官员的哀悼和赞颂。诗中描绘了朱公在任期间的勤勉和清廉,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关心民生,救助苦难。诗的最后,表达了对朱公忧国忧民的敬佩,以及对他不愿以私财献媚的赞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朱公的高尚品质和诗人的敬仰之情。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