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风云一举:比喻行动迅速,如风云般迅猛。
  • 天关:指天空的极限,比喻极高的地方。
  • 快意平生:形容心情非常畅快,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刻。
  • 齐州:指古代的齐国地区,这里泛指山东一带。
  • 烟九点:形容烟雾缭绕,如同九个点。
  • 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天快亮时。
  • 沧海:大海。
  • 日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大约是上午九点左右。
  • 井处:指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
  • :狭窄。
  • 巢居:比喻简陋的住所。
  • 洪崖: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高崖。
  • 笙鹤:笙声和鹤鸣,比喻仙乐。
  • 高寒:指高处的寒冷,也比喻高远的境界。

翻译

像风云一样迅猛地一跃到达天际的极限,我一生中难得有这样的快乐时刻。 万古以来,齐州的烟雾如同九个点般缭绕,五更时分,大海上的太阳已经升得很高。 过去我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知道世界的狭窄,今后即使住在简陋的巢穴里,也会觉得宽广。 我笑着拍打着高崖,吟咏着新作的诗,满空中仙乐和鹤鸣,仿佛从高寒之地降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登上泰山后的壮阔景象和豁达心情。诗中,“风云一举到天关”展现了作者行动的迅猛和到达高处的豪情;“快意平生有此观”则表达了作者对此次经历的极度满意和快乐。后两句通过对齐州烟雾和大海日出的描绘,进一步以壮丽的自然景象来象征作者心境的开阔。最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怀。

注释

  • 天关:古代神话中的天门,这里指泰山顶峰。
  • 快意:心情愉快,满足。
  • 齐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区域,泛指泰山周围的地区。
  • 烟九点:形容远山如烟,因泰山周围有九座山峰,故称“烟九点”。
  • 五更: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五更指黎明时分。
  • 沧海日:指泰山日出,因其形似大海中的日出而得名。
  • 井方:原本狭窄的居住地。
  • 巢居:像鸟巢一样建在树上的住所,象征高处。
  • 洪崖: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 笙鹤:笙和仙鹤,常用来象征仙境或仙人的到来。

翻译

突然间风云汇聚直达天之门户,人生能有如此壮丽景象真是畅快无比。 万古以来,齐州群山如烟雾般若隐若现,五更时分,泰山之巅的日出犹如三竿矗立。 从狭窄的井边住处才意识到天地之广阔,往后即使住在高枝之上也会觉得心胸开阔。 笑着拍手赞美洪崖仙人的诗篇,伴随着满空的仙乐与仙鹤,它们从高寒的仙境降临人间。

赏析

张养浩的这首《登泰山》描绘了他登上泰山顶峰时的豪情壮志和豁然开朗的心境。首联以风云直上天关的磅礴气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颔联运用“烟九点”和“沧海日三竿”的生动比喻,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以及黎明时分的壮观日出。颈联通过对比井方的狭隘与巢居的开阔,表达了诗人眼界开阔后的豁达。尾联则以仙人洪崖的诗篇和笙鹤的降临,寄寓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乐观与超脱的情感。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