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 风云一举:比喻行动迅速,如风云般迅猛。
- 天关:指天空的极限,比喻极高的地方。
- 快意平生:形容心情非常畅快,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刻。
- 齐州:指古代的齐国地区,这里泛指山东一带。
- 烟九点:形容烟雾缭绕,如同九个点。
- 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天快亮时。
- 沧海:大海。
- 日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大约是上午九点左右。
- 井处:指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
- 隘:狭窄。
- 巢居:比喻简陋的住所。
- 洪崖: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高崖。
- 笙鹤:笙声和鹤鸣,比喻仙乐。
- 高寒:指高处的寒冷,也比喻高远的境界。
翻译
像风云一样迅猛地一跃到达天际的极限,我一生中难得有这样的快乐时刻。 万古以来,齐州的烟雾如同九个点般缭绕,五更时分,大海上的太阳已经升得很高。 过去我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知道世界的狭窄,今后即使住在简陋的巢穴里,也会觉得宽广。 我笑着拍打着高崖,吟咏着新作的诗,满空中仙乐和鹤鸣,仿佛从高寒之地降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登上泰山后的壮阔景象和豁达心情。诗中,“风云一举到天关”展现了作者行动的迅猛和到达高处的豪情;“快意平生有此观”则表达了作者对此次经历的极度满意和快乐。后两句通过对齐州烟雾和大海日出的描绘,进一步以壮丽的自然景象来象征作者心境的开阔。最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怀。
注释
- 天关:古代神话中的天门,这里指泰山顶峰。
- 快意:心情愉快,满足。
- 齐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区域,泛指泰山周围的地区。
- 烟九点:形容远山如烟,因泰山周围有九座山峰,故称“烟九点”。
- 五更: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五更指黎明时分。
- 沧海日:指泰山日出,因其形似大海中的日出而得名。
- 井方:原本狭窄的居住地。
- 巢居:像鸟巢一样建在树上的住所,象征高处。
- 洪崖: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 笙鹤:笙和仙鹤,常用来象征仙境或仙人的到来。
翻译
突然间风云汇聚直达天之门户,人生能有如此壮丽景象真是畅快无比。 万古以来,齐州群山如烟雾般若隐若现,五更时分,泰山之巅的日出犹如三竿矗立。 从狭窄的井边住处才意识到天地之广阔,往后即使住在高枝之上也会觉得心胸开阔。 笑着拍手赞美洪崖仙人的诗篇,伴随着满空的仙乐与仙鹤,它们从高寒的仙境降临人间。
赏析
张养浩的这首《登泰山》描绘了他登上泰山顶峰时的豪情壮志和豁然开朗的心境。首联以风云直上天关的磅礴气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颔联运用“烟九点”和“沧海日三竿”的生动比喻,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以及黎明时分的壮观日出。颈联通过对比井方的狭隘与巢居的开阔,表达了诗人眼界开阔后的豁达。尾联则以仙人洪崖的诗篇和笙鹤的降临,寄寓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乐观与超脱的情感。

张养浩
张养浩的其他作品
- 《 寄省参议王继学诸友自和四首 其三 》 —— [ 元 ] 张养浩
- 《 寄省参议王继学诸友自和四首 其四 》 —— [ 元 ] 张养浩
- 《 山中拜除自和二首 其一 》 —— [ 元 ] 张养浩
- 《 山坡羊·一个犁牛半块田 》 —— [ 元 ] 张养浩
- 《 黄州道中 》 —— [ 元 ] 张养浩
- 《 山坡羊 · 骊山怀古 》 —— [ 元 ] 张养浩
- 《 留别乡里诸友 》 —— [ 元 ] 张养浩
- 《 行水灾郊外 》 —— [ 元 ] 张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