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府判赵生山水卷

画名无言诗,所贵存天和。 包含物之理,方外手可摩。 赵君图画手,前辈诚无多。 吴缣二三尺,意马挥干戈。 画水有清意,凉风皱微波。 画山无著色,岱宗夫如何。 浮图寺之表,舴艋岩之阿。 披图一回首,逸兴高嵯峨。 纷纷名利人,尘土双鬓皤。 我亦在其间,岁月空蹉跎。 林泉有馀兴,从此归渔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和:自然和谐的状态。
  • 方外:世俗之外,指超脱世俗的境界。
  • 吴缣:指吴地产的细绢,常用来作画。
  • 意马:比喻创作时的灵感或想象力。
  • 岱宗:指泰山,这里泛指高山。
  • 浮图:佛塔。
  • 舴艋:小船。
  • 逸兴:超脱世俗的兴致。
  •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 鬓皤:鬓发斑白。

翻译

画作如同无言的诗,其珍贵之处在于能保存自然的和谐。它能包含万物的道理,让人触摸到超脱世俗的境界。赵先生是绘画的高手,前辈中确实不多见。他用几尺吴地产的细绢,挥洒着干戈般的意马。画中的水流带着清凉的意境,凉风吹起微微的波纹。画中的山没有着色,泰山那样的高山又如何呢?佛塔高耸于寺庙之上,小船停泊在岩石之旁。展开画卷,回首一望,超脱世俗的兴致高涨,山势显得更加峻峭。众多追逐名利的人,两鬓已斑白如尘土。我也在其中,岁月空自蹉跎。林泉之间仍有未尽的兴致,从此我将归隐于渔人的蓑衣之中。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赵生山水画的意境与技艺,通过对比画中的自然和谐与世俗的纷扰,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诗中“画名无言诗,所贵存天和”一句,即是对画作艺术价值的肯定,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后文通过对画中景物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画作的魅力,并借以抒发自己对名利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曹伯启

元济宁砀山人,字士开。李谦弟子,笃于学问。世祖至元中为兰溪主簿,累迁常州路推官,明于决狱。延祐间历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五年,为司农丞,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规定输运之期、出纳次序。至治间历官集贤学士、侍御史,迁浙西廉访使。泰定帝时,辞官归,优游乡社。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有《汉泉漫稿》,一作《曹文贞公诗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