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易之自京回遗余文物七品各赋律诗一首谢之

霜毫拔月出句吴,分赠多应进贡馀。 筵阁校经资检讨,管城锡号自中书。 九重纶綍曾参赞,三辅英雄藉荐除。 今日茅斋陪砚席,且供铅椠沐方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霜毫:指毛笔。
  • 拔月:形容毛笔的笔锋如月牙般弯曲。
  • 出句吴:指出自吴地,吴地以制笔闻名。
  • 筵阁:指朝廷中的文职机构。
  • 校经:校对经典文献。
  • 资检讨:提供校对和审查的材料。
  • 管城:指笔,因笔管而得名。
  • 锡号:赐予称号。
  • 中书:古代官署名,掌管文书。
  • 九重纶綍:指皇帝的诏令。
  • 参赞:参与协助。
  • 三辅: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 荐除:推荐和选拔。
  • 茅斋:简陋的书房。
  • 砚席:指书写的地方。
  • 铅椠:指书写工具,铅为铅笔,椠为木板。
  • 沐方诸:沐浴在方诸(古代一种书写材料)的墨香中。

翻译

毛笔如月牙般弯曲,出自吴地,赠予我应是进贡后的余物。 朝廷的文职机构校对经典,提供审查的材料,笔因笔管而得名,赐予称号自中书。 皇帝的诏令曾参与协助,京城及其周边的英雄藉由推荐选拔。 今日在简陋的书房中陪伴书写之地,且供书写工具沐浴在墨香中。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友人赠予文物的感激之情,同时展现了文人对书写工具的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尊重。诗中通过对毛笔、文书工作、皇帝诏令等元素的描绘,体现了元代文人的文化生活和政治参与。末句以“茅斋陪砚席”和“铅椠沐方诸”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书写的热爱,也隐含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