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郝新斋左丞

绣斧澄清古范滂,赐环三载镇文昌。 称停政事权衡稳,润饰诗书意味长。 辅世昔闻心匪石,忧民今见鬓成霜。 何时不踏红尘路,閒侍新斋几研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绣斧:古代高官的仪仗,这里指高官。
  • 澄清:指治理国家,使政治清明。
  • 古范滂:古代的典范,这里指古代的贤臣。
  • 赐环:古代官员被召回朝廷的象征。
  • 文昌:指文化繁荣的地方。
  • 称停:处理,安排。
  • 政事:国家大事。
  • 权衡:衡量,考虑。
  • 润饰:修饰,提升。
  • 诗书:文学和学问。
  • 意味长:意味深远。
  • 辅世:辅助国家。
  • 心匪石:心意坚定不移。
  • 忧民:关心民众。
  • 鬓成霜:头发变白,形容年纪大或忧虑过多。
  • 红尘路:世俗的繁忙生活。
  • 閒侍:闲暇时侍候。
  • 新斋:指郝新斋,人名。
  • 几研:书桌和研磨墨的工具,指学问研究。

翻译

您这位高官如同古代的贤臣范滂,以清明的政治治理国家,被召回朝廷已有三年,镇守着文化繁荣之地。您处理国家大事稳妥,提升文学和学问,使其意味深远。您辅助国家的心意坚定不移,如今因为关心民众而头发斑白。何时您能不再踏足繁忙的世俗之路,而是在闲暇时侍候在郝新斋的书桌旁,专心研究学问。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郝新斋左丞的政治才能和学问修养。诗中,“绣斧澄清古范滂”一句,既描绘了左丞的政治清明,又暗喻其如古代贤臣般的典范。后文通过“赐环三载镇文昌”等句,进一步展现了左丞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卓越贡献。结尾的“何时不踏红尘路,閒侍新斋几研傍”则表达了对左丞能远离尘嚣,专心学问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元代文人对政治与学问的双重追求。

曹伯启

元济宁砀山人,字士开。李谦弟子,笃于学问。世祖至元中为兰溪主簿,累迁常州路推官,明于决狱。延祐间历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五年,为司农丞,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规定输运之期、出纳次序。至治间历官集贤学士、侍御史,迁浙西廉访使。泰定帝时,辞官归,优游乡社。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有《汉泉漫稿》,一作《曹文贞公诗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