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数语留别诸名公录赠伯宗学士子贞奉常

蚤岁疏庸老更痴,都城留滞复何为。 心同献璞卞和氏,命类偿金直不疑。 谋醉惜无千日酒,论交须定百年期。 塞鸿惯识江南路,频附佳音慰别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蚤岁:早年。
  • 疏庸:疏懒平庸。
  • 留滞:停留不动。
  • 献璞卞和氏:指卞和献璞的故事,卞和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欺骗,因此被砍去双脚。后来楚文王命人剖开玉石,果然得到宝玉,即“和氏璧”。这里比喻真心诚意却不被理解。
  • 偿金直不疑:直不疑是西汉时期的人物,因被人诬陷偷金而受罚,后来真相大白,金子被找到,直不疑得以洗清冤屈。这里比喻遭受冤屈。
  • 谋醉:寻求醉酒。
  • 千日酒:传说中能使人醉千日的酒,比喻难得的美酒或难得的快乐时光。
  • 论交:谈论交情,指结交朋友。
  • 百年期:指长久的友谊或约定。
  • 塞鸿:指北方的鸿雁,常用来比喻远方的消息或思念。
  • 频附:频繁地附带。

翻译

早年我疏懒平庸,老了更是痴呆,留在都城又有何用? 我的心如同献璞的卞和,命运却像偿金的直不疑。 我寻求醉酒,可惜没有千日酒,谈论交情,却定下了百年的约定。 北方的鸿雁熟悉江南的路,频繁地带来好消息,安慰我的离别之情。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早年生活的回顾和对现状的感慨。诗中,“蚤岁疏庸老更痴”一句,既是对自己早年疏懒平庸的自我评价,也透露出对老来更加痴呆的无奈。通过“献璞卞和氏”和“偿金直不疑”的典故,作者表达了自己真心诚意却不被理解,以及遭受冤屈的境遇。后两句则转向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即使没有千日酒的醉人时光,也要与朋友定下百年的约定。最后,以塞鸿频传佳音来安慰自己的离别之情,展现了作者对远方消息的渴望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友情的深刻理解。

曹伯启

元济宁砀山人,字士开。李谦弟子,笃于学问。世祖至元中为兰溪主簿,累迁常州路推官,明于决狱。延祐间历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五年,为司农丞,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规定输运之期、出纳次序。至治间历官集贤学士、侍御史,迁浙西廉访使。泰定帝时,辞官归,优游乡社。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有《汉泉漫稿》,一作《曹文贞公诗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