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陶瑞之使交

天王旌使下明都,两伯风师为扫除。 标柱昔曾归马援,谕文今已得相如。 门当北户常瞻斗,山到中流独看鱼。 莫谓远人重迷道,庙堂应有指南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王:指皇帝。
  • 旌使:持旌节的使者。
  • 明都:指明朝的都城。
  • 两伯:指两位地方长官。
  • 风师:指风神,这里比喻为地方长官的辅助。
  • 扫除:清除障碍。
  • 标柱:树立的标志。
  • 马援:东汉名将,曾南征,立铜柱为界。
  • 谕文:皇帝的诏令。
  •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曾作《喻巴蜀檄》。
  • 北户:北向的门户。
  • 瞻斗:仰望北斗星,比喻方向。
  • 中流:河流中央。
  • 独看鱼:比喻专心致志。
  • 远人:远方的人。
  • 迷道:迷失方向。
  • 庙堂:朝廷。
  • 指南车: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车。

翻译

皇帝派遣的使者从明都出发,两位地方长官如同风神一般为其扫清道路。 马援曾在这里树立标志,司马相如的诏令如今已得到传承。 门户朝北,常仰望北斗星以定方向,山川流至中央,独自凝视水中的鱼儿。 不要说远方的人容易迷失方向,朝廷中定有指引方向的指南车。

赏析

这首诗是王渐逵为送别陶瑞之出使交趾而作。诗中,“天王旌使下明都”一句,即表明了使者的尊贵身份和使命的重要性。通过“标柱昔曾归马援,谕文今已得相如”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肯定。最后两句“莫谓远人重迷道,庙堂应有指南车”,则寓意深远,既是对使者的鼓励,也表达了对国家有明确方向和政策的信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充满了对国家和使者的美好祝愿。

王渐逵

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