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报

贺兰西去接洮临,河套经年掳寇侵。 上将独擎金斗印,司农方进玉关箴。 银河断送砧声切,铜柝初传朔气深。 昨夜羽书闻下国,材官车骑出榆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贺兰:贺兰山,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 洮临: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和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均为古代边疆地区。
  • 河套:指黄河流域的河套地区,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 掳寇侵:指外族的侵扰和掠夺。
  • 上将:高级将领。
  • 金斗印:象征军权的印章。
  • 司农:古代官职,主管农业和财政。
  • 玉关箴:玉门关的规劝,此处指边关的军事建议。
  • 银河:指天河,比喻夜空。
  • 砧声切:砧板的声音,指秋夜捣衣声,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 铜柝:古代军中用以报更的铜器。
  • 朔气:北方的寒气。
  • 羽书: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文书,插有羽毛以示紧急。
  • 下国: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 材官:指有才能的官员或武将。
  • 车骑:战车和骑兵,泛指军队。
  • 榆林: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北部,古代为边防重镇。

翻译

贺兰山往西一直延伸到洮州和临洮,河套地区常年遭受外族的侵扰和掠夺。 高级将领独自掌握着象征军权的金斗印,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官员刚刚提出了边关的军事建议。 夜空中银河璀璨,秋夜的捣衣声显得格外凄切,军中报更的铜器声传递着北方寒气的深重。 昨夜收到了插有羽毛的紧急军情文书,得知有才能的官员和武将率领军队从榆林出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军队的备战状态。通过地理名词如贺兰、洮临、河套等,勾勒出边疆的辽阔与危机。诗中“金斗印”、“玉关箴”等词语,体现了军权的威严和边防的重要。末句“材官车骑出榆林”则展现了军队的行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军人的敬仰。

王渐逵

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