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溪翁写竹妙得彭城墨派而不轻为人作以故传世颇鲜此纸仅以数枝寓意耳而姿态溢出乃子尚书公刻之石摹本示余不胜仰止敬题于后
子猷爱此君,不能一传神。
谁为传神者,峭茜得其真。
前有文湖州,后有王舍人。
沈翁天机活,不借丹青色。
尽吸淇澳秋,缩入文园墨。
披梢凤尾振,写箨龙鳞坼。
兴来两三枝,势若一万尺。
翁乘葛溪杖,转叩湘君宅。
零落吉光裘,片羽千金直。
幸有凤沼儿,摹之于乐石。
石能使竹寿,竹能救石顽。
遂令风云气,长留天地间。
羹墙莫深慕,徒益泪痕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柏溪翁:人名,可能是一位擅长画竹的画家。
- 彭城墨派:指彭城(今江苏徐州)地区的画派,以墨竹著称。
- 姿态溢出:形容画作中的竹子姿态生动,仿佛要跃出画面。
- 乃子尚书公:指柏溪翁的儿子,官至尚书。
- 摹本:复制或模仿的画作。
- 仰止:仰慕至极。
- 子猷:人名,可能是一位古代文人。
- 峭茜:形容画竹的笔法刚劲有力。
- 文湖州:指文同,北宋画家,擅长画竹。
- 王舍人:指王绂,明代画家,也擅长画竹。
- 沈翁:指柏溪翁,沈为其姓。
- 淇澳:指淇水之滨,古代竹子的产地。
- 文园墨:指文同的墨竹画。
- 披梢:指竹子的梢头。
- 写箨:描绘竹笋。
- 龙鳞坼:形容竹笋的纹理如龙鳞般裂开。
- 葛溪杖:指柏溪翁的画笔。
- 湘君宅:指湘妃竹,传说中湘妃泪洒竹上形成的斑点。
- 吉光裘:传说中的神兽吉光之皮制成的裘衣,比喻珍贵。
- 凤沼儿:指柏溪翁的儿子,因其官至尚书,故称凤沼。
- 乐石:指刻有柏溪翁竹画的石碑。
- 羹墙:比喻对先贤的追思。
翻译
柏溪翁画竹的技艺高超,深得彭城墨派的精髓,但他并不轻易为人作画,因此流传下来的作品颇为稀少。这张纸上仅画了几枝竹子,却已展现出竹子的生动姿态。柏溪翁的儿子,官至尚书,将这幅画刻在了石碑上,并给我看了摹本,我对此感到无比的仰慕,于是在后面恭敬地题了字。
子猷喜爱竹子,却难以将竹子的神韵完全传达。谁能真正传达竹子的神韵呢?只有柏溪翁那种刚劲有力的笔法才能捕捉到竹子的真实。前有文同,后有王绂,都是画竹的高手。柏溪翁的画技自然流畅,不依赖于色彩的渲染。他将淇水之滨的秋意尽数吸入笔墨之中,将竹子的神韵缩入文同的墨竹画中。画中的竹梢如凤尾般振翅,竹笋的纹理如龙鳞般裂开。兴之所至,画上两三枝竹子,气势却仿佛有万尺之高。柏溪翁手持画笔,仿佛在探访湘妃竹的故地。那些零落的画作,如同吉光裘一般珍贵,一片羽毛也价值千金。幸好有他的儿子,将这幅画刻在了石碑上。石碑使得竹子的形象得以长久保存,竹子的形象也使得石碑不再顽固。这使得风云之气,长久地留存在天地之间。我们对先贤的追思不必过于深切,否则只会徒增泪痕。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柏溪翁画竹的高超技艺,通过对比前人如文同、王绂,强调了柏溪翁画竹的独特之处。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披梢凤尾振”、“写箨龙鳞坼”,展现了柏溪翁画作中竹子的生动姿态和气势。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柏溪翁及其作品的深深敬仰,以及对其子将画作刻石传世的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柏溪翁画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