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曹氏据七州,威力方盖世。 云长鼓偏师,一战挫其锐。 似忆白马围,欲徙铜驼避。 国贼碧眼儿,窃败乃公事。 昭烈与孔明,兹时诚失计。 三万黄头军,顺流下白帝。 退可伐贼谋,进当厚师继。 既蹶兴愤师,中原了无意。 竟令涪江水,酿作永安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曹氏:指曹操及其家族。
  • 七州:指曹操控制的广大地区。
  • 云长:关羽的字,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 偏师:指非主力部队。
  • 挫其锐:挫败敌人的锐气。
  • 白马围:关羽在白马坡击败曹操军队的战役。
  • 铜驼:古代洛阳的标志,此处象征洛阳。
  • 国贼:指孙权,因其曾偷袭荆州,杀害关羽。
  • 碧眼儿:孙权的别称,因其眼睛颜色较浅。
  • 乃公事:指关羽的事情。
  • 昭烈:刘备的谥号。
  • 孔明:诸葛亮的字。
  • 黄头军:指蜀汉的军队,因其士兵头戴黄巾。
  •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
  • 涪江:流经四川的一条河流。
  • 永安泪:指刘备在永安宫(白帝城)病逝时的悲伤。

翻译

曹操家族控制了七个州,其威力正盛极一时。关羽率领一支非主力部队,一次战斗就挫败了曹军的锐气。他似乎想起了白马坡的战役,想要迁移洛阳的铜驼以示避让。国家的叛贼孙权,窃取了关羽的胜利果实。刘备和诸葛亮,在这个时候确实失策了。三万黄巾军,顺流而下到达白帝城。撤退可以谋划反击,前进则应当加强军队的后续支持。既然已经失败并愤怒地出兵,对中原的意图也就没有了。最终使得涪江的水,变成了永安宫的泪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局势,特别是关羽在白马坡的胜利和随后的失败。诗中,王世贞通过对比曹操的强大和关羽的英勇,以及刘备和诸葛亮的失策,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的最后,通过“涪江水”变成“永安泪”的比喻,深刻地反映了刘备晚年的悲惨境遇,以及蜀汉政权的衰落。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三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