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酒行

置酒高堂上,乐声惨不发。 手抱三鹍弦,檀槽如秋月。 此乐名为谁,言是胡中出。 本以写哀思,云何虞宾客。 听曲各称好,竟令沈怀郁。 繁响赴流光,悠悠逝仓卒。 末坐而楚衣,一听三叹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鹍弦(kūn xián):古代一种弦乐器,这里指琴弦。
  • 檀槽(tán cáo):指琵琶等乐器的弦槽,檀木制成,故称檀槽。
  • 胡中:指古代西域地区,这里泛指外来音乐。
  • (yú):忧虑,担心。
  • 沈怀郁:心情沉重,忧郁。
  • 繁响:繁复的音乐声。
  • 流光:流逝的光阴。
  • 仓卒(cāng cù):匆忙,急促。
  • 末坐:坐在最后的位置。
  • 楚衣:楚地的服饰,这里可能指穿着楚地服饰的人。

翻译

在高大的厅堂上摆设酒宴,乐声却显得凄凉而无法振奋。 手中抱着三根鹍弦,檀木的弦槽如同秋月般清冷。 这种音乐是为了谁而演奏,据说来自遥远的胡地。 原本是为了表达哀思,为何要用来娱乐宾客。 听曲的人们都称赞好,却最终让心情更加沉重忧郁。 繁复的音乐声随着流逝的光阴,匆匆地消逝。 坐在最后穿着楚地服饰的人,一听便三度叹息。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在高堂上置酒听乐的场景,表达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乐声惨不发”一句,即已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暗示了音乐的哀怨与场合的不协调。后文通过“胡中出”、“写哀思”等词句,进一步揭示了音乐的来源与本意,与宴会的欢乐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结尾处的“一听三叹息”,则深刻描绘了听众内心的感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哀思与无奈。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