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酒行
置酒高堂上,乐声惨不发。
手抱三鹍弦,檀槽如秋月。
此乐名为谁,言是胡中出。
本以写哀思,云何虞宾客。
听曲各称好,竟令沈怀郁。
繁响赴流光,悠悠逝仓卒。
末坐而楚衣,一听三叹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鹍弦(kūn xián):古代一种弦乐器,这里指琴弦。
- 檀槽(tán cáo):指琵琶等乐器的弦槽,檀木制成,故称檀槽。
- 胡中:指古代西域地区,这里泛指外来音乐。
- 虞(yú):忧虑,担心。
- 沈怀郁:心情沉重,忧郁。
- 繁响:繁复的音乐声。
- 流光:流逝的光阴。
- 仓卒(cāng cù):匆忙,急促。
- 末坐:坐在最后的位置。
- 楚衣:楚地的服饰,这里可能指穿着楚地服饰的人。
翻译
在高大的厅堂上摆设酒宴,乐声却显得凄凉而无法振奋。 手中抱着三根鹍弦,檀木的弦槽如同秋月般清冷。 这种音乐是为了谁而演奏,据说来自遥远的胡地。 原本是为了表达哀思,为何要用来娱乐宾客。 听曲的人们都称赞好,却最终让心情更加沉重忧郁。 繁复的音乐声随着流逝的光阴,匆匆地消逝。 坐在最后穿着楚地服饰的人,一听便三度叹息。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在高堂上置酒听乐的场景,表达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乐声惨不发”一句,即已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暗示了音乐的哀怨与场合的不协调。后文通过“胡中出”、“写哀思”等词句,进一步揭示了音乐的来源与本意,与宴会的欢乐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结尾处的“一听三叹息”,则深刻描绘了听众内心的感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哀思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