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象玄太史册封楚藩云将取道南游太岳诗以送之

于皇展亲睦,宗子介樊襄。 玉圭黄金册,炜晔出尚方。 伊余同门友,洵美清而扬。 诏其辍史幄,尔往钦哉将。 天都辟阊阖,九奏何锵锵。 莲烛际宸晖,星裾搴御芳。 前呼薄崇椒,后饯塞津桥。 白茅仍拥节,班马重横镳。 雪里蓟门树,花前汉江桡。 汉江一千里,方城暮烟紫。 鸣钲荡鱼龙,解缆采兰芷。 荜路捧霓旌,从价蹑珠履。 帝命尊若天,王封固于砥。 此时雍堤柳,柔条尽抽绿。 上客金马姿,小儿铜鞮曲。 山问诸葛龙,门访庞公鹿。 羊碑摩绝翠,鲛渚泛明玉。 壮游重茫然,弭节太和巅。 挥手弄日月,荡胸拂云烟。 中有两仙童,跪捧琅函编。 奇字不可识,閟之二千年。 今遇蓬莱客,始宣至人传。 归上紫皇寿,珥笔长周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于皇:对皇帝的尊称。
  • 展亲睦:展示亲善和睦。
  • 宗子:宗室之子,指皇帝的亲属。
  • 介樊襄:介,引导;樊襄,地名,这里指引导宗子前往樊襄。
  • 玉圭黄金册:玉圭,古代帝王赐予的玉制礼器;黄金册,用黄金制成的册封文书。
  • 炜晔:光辉灿烂。
  • 尚方:古代官署名,负责制作和供应皇家用品。
  • 同门友:同窗好友。
  • 清而扬:形容人的气质清高而显扬。
  • 史幄:史官的帐幕,指史官的职位。
  • :停止。
  • 钦哉将:钦,敬;哉将,古代对将领的尊称。
  • 天都:指京城。
  • 阊阖:神话中的天门。
  • 九奏: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九种不同的乐器演奏。
  • 锵锵:形容声音响亮。
  • 莲烛:莲花形状的蜡烛,象征高贵。
  • 宸晖:帝王的恩光。
  • 星裾:星辰般的衣裾,形容华丽。
  • :拔取。
  • 御芳:宫中的芳香。
  • 崇椒:高耸的椒房,指宫殿。
  • 津桥:渡口上的桥。
  • 白茅:古代用以包裹玉圭的草。
  • 拥节:持节,古代使者持以证明身份的节杖。
  • 班马:指使者所乘的马。
  • 横镳:横跨马镳,指骑马。
  • 蓟门:地名,在今北京附近。
  • 汉江桡:汉江上的船桨。
  • 鸣钲:敲响铜钲,古代行军时用以指挥。
  • 解缆:解开船缆,指启航。
  • 兰芷:兰草和白芷,都是香草。
  • 荜路:荆棘丛生的道路。
  • 霓旌:彩虹般的旗帜。
  • 从价:随从的身价。
  • 珠履:缀有珍珠的鞋子,形容华丽。
  • 帝命:皇帝的命令。
  • 王封:王者的封赏。
  • 雍堤:地名,指堤岸。
  • 柔条:柔软的枝条。
  • 上客:尊贵的客人。
  • 金马姿:形容人的风姿如金马般高贵。
  • 铜鞮曲:铜制的鞋底,曲指鞋底的花纹。
  • 诸葛龙:指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 庞公鹿:指庞统,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
  • 羊碑:刻有羊形的碑。
  • 摩绝翠:摩挲着绝美的翠玉。
  • 鲛渚:传说中鲛人居住的水域。
  • 明玉:明亮如玉。
  • 弭节:放下节杖,指停止行进。
  • 太和巅:太和山的高峰。
  • 挥手:挥动手臂。
  • 荡胸:激荡心胸。
  • 云烟:云雾。
  • 仙童:神话中的仙人童子。
  • 琅函编:珍贵的书籍。
  • 奇字:难以辨认的文字。
  • :隐藏。
  • 蓬莱客:指仙人。
  • 紫皇:道教中的神仙。
  • 珥笔:插在耳边的笔,指记录。
  • 长周旋:长时间地周旋,指长期侍奉。

翻译

皇帝展示亲善和睦,宗室之子被引导前往樊襄。玉制的圭和黄金册封文书,光辉灿烂地从尚方官署送出。我与同窗好友,气质清高而显扬。皇帝诏令停止史官的职位,你去敬奉将领吧。京城的天门开启,九种乐器演奏的声音响亮。莲花形状的蜡烛映照着帝王的恩光,星辰般的衣裾拔取宫中的芳香。前呼后拥地穿过高耸的椒房,后饯别时塞满了渡口上的桥。白茅包裹的节杖,使者骑马横跨马镳。雪中的蓟门树,花前的汉江船桨。汉江千里,方城傍晚的烟雾呈紫色。敲响铜钲使鱼龙惊动,解开船缆采摘兰草和白芷。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彩虹般的旗帜飘扬,随从们穿着缀有珍珠的鞋子。皇帝的命令尊贵如天,王者的封赏坚固如砥石。此时的雍堤柳,柔软的枝条尽抽绿。尊贵的客人风姿如金马,小儿的铜鞋底花纹曲。山中问诸葛亮的龙,门前访庞统的鹿。摩挲着绝美的翠玉,鲛人水域中明亮如玉。壮游重又茫然,停止行进在太和山的高峰。挥动手臂弄日月,激荡心胸拂云雾。其中有两位仙童,跪捧着珍贵的书籍。奇异的文字不可辨认,隐藏了二千年。今遇到仙人,才开始宣扬至人的传说。归来向紫皇神仙祝寿,插在耳边的笔记录下长期侍奉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朱象玄太史被册封楚藩并取道南游太岳的盛况,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展现了皇家仪式的庄严与壮丽。诗中,王世贞以同门友的身份,赞美了朱象玄的高贵气质和使命的重大。通过对旅途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祝愿和对皇家荣耀的颂扬。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宏大,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