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西戎献白玉环

· 李竦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 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方物:指各地特产。
  • 四夷:古代中国对周边民族的统称,包括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 列土:分封土地。
  • 金河:古代河流名,此处指黄河。
  • 玉塞:指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
  • 荆璞:指楚国的玉石,比喻珍贵之物。
  • 郑环:指郑国的玉环,此处用以对比。
  • 正朔:指历法,也泛指国家政权。
  • 衣冠:指士大夫的服饰,也代指文明礼仪。
  • :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
  • 提佩:提携,指受到提拔。
  • 琢磨:指加工玉石,比喻教育和培养。
  • 绝域:指边远地区。
  • 文教:文化和教育。
  • 上国:指中原地区,也指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

翻译

当时没有外来的守卫,各地特产与四方民族互通。 分封的土地在黄河以北,朝见天子则在玉门关以东。 自比为荆山的玉石,而不与郑国的玉环相同。 虽然传来了汉朝的历法,但服饰上仍带有戎族的痕迹。 幸得提拔宠爱,深感愧对教育和培养的功劳。 边远地区知晓了文化和教育,争相学习中原的风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唐代与西域的交流景象,通过“白玉环”这一礼物,展现了文化的互通与融合。诗中“荆璞”与“郑环”的对比,突显了中原文化的独特价值。后句提及“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反映了文化交融中的复杂性。结尾的“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则表达了边疆地区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学习,体现了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李竦

唐赵州平棘人,字特卿。代宗大历二年进士。历司勋员外郎、吏部郎中。德宗建中四年,官中书舍人。泾原兵乱,帝奔奉天,竦逾垣走,追及帝于咸阳。贞元二年,自京兆少尹迁户部侍郎、判盐铁榷酒。三年,出为鄂岳观察使。 ► 2篇诗文

李竦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