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汉宫少年行

· 李益
君不见上宫警夜营八屯,鼕鼕街鼓朝朱轩。玉阶霜仗拥未合,少年排入铜龙门。 暗闻弦管九天上,宫漏沈沈清吹繁。平明走马绝驰道,呼鹰挟弹通缭垣。 玉笼金锁养黄口,探雏取卵伴王孙。分曹陆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 巧为柔媚学优孟,儒衣嬉戏冠沐猿。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舍宿桃根。 相逢杯酒一言失,回朱点白闻至尊。金张许史伺颜色,王侯将相莫敢论。 岂知人事无定势,朝欢暮戚如掌翻。椒房宠移子爱夺,一夕秋风生戾园。 徒用黄金将买赋,宁知白玉暗成痕。持杯收水水已覆,徙薪避火火更燔。 欲求四老张丞相,南山如天不可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宫:指皇宫。
  • 警夜:夜间警戒。
  • 营八屯:指皇宫周围的八个屯兵点。
  • 鼕鼕:鼓声。
  • 街鼓:城市中的鼓声,用于报时或警戒。
  • 朱轩:红色的车,指贵族或官员的车。
  • 玉阶:玉石铺成的台阶,指皇宫中的台阶。
  • 霜仗:指卫士手持的兵器。
  • 铜龙门:指皇宫的大门。
  • 暗闻:悄悄地听到。
  • 弦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
  • 九天:极高的天空,比喻皇宫。
  • 宫漏:宫中的计时器。
  • 沈沈:沉重的样子。
  • 清吹:清脆的吹奏声。
  • :繁多。
  • 平明:天亮时。
  • 走马:骑马奔跑。
  • 绝驰道:超越一般的道路。
  • 呼鹰:召唤猎鹰。
  • 挟弹:带着弹弓。
  • 通缭垣:穿过曲折的围墙。
  • 玉笼金锁:形容珍贵的笼子和锁,比喻对宠物的精心照料。
  • 黄口:指幼鸟。
  • 探雏取卵:探寻幼鸟和取卵,指狩猎或游戏。
  • 伴王孙:陪伴贵族子弟。
  • 分曹陆博:分组进行陆地上的博戏。
  • 快一掷:快速投掷,指赌博。
  • 迎欢:迎接欢乐。
  • 先意:预先想到。
  • 笑语喧:笑声和话语喧闹。
  • 巧为柔媚:巧妙地表现出温柔妩媚。
  • 学优孟:学习优孟的技艺,优孟是古代著名的杂技艺人。
  • 儒衣:儒生的衣服。
  • 嬉戏:玩耍。
  • 冠沐猿:戴着冠冕的猿猴,比喻装扮华丽的人。
  • 香街:香气四溢的街道。
  • 经柳市:经过柳树成荫的市场。
  • 倡舍:妓院。
  • 宿桃根:在桃树根部过夜,指在妓院过夜。
  • 相逢杯酒:相遇时共饮一杯酒。
  • 一言失:一句话失误。
  • 回朱点白:回望红色和点指白色,形容目光的移动。
  • 闻至尊:听到皇帝的声音。
  • 金张许史:指金日磾、张安世、许伯、史高,都是汉代的名臣。
  • 伺颜色:观察脸色。
  • 王侯将相:指高官显贵。
  • 莫敢论:不敢议论。
  • 人事无定势:人事变化无常。
  • 朝欢暮戚:早晨欢乐,晚上悲伤。
  • 椒房:指皇后或妃子的宫室。
  • 宠移:宠爱转移。
  • 子爱夺:子女的爱被夺走。
  • 秋风生戾园:秋风吹过荒凉的园子。
  • 徒用黄金将买赋:白白用黄金来买诗文。
  • 宁知白玉暗成痕:哪里知道白玉上暗暗出现了痕迹。
  • 持杯收水水已覆:拿着杯子去接水,水已经倒掉了。
  • 徙薪避火火更燔:移动柴火以避火,火却更加猛烈。
  • 欲求四老张丞相:想要寻求四位老臣和丞相张良的帮助。
  • 南山如天不可上:南山高如天,无法攀登。

翻译

你没看见皇宫夜间警戒的八个屯兵点,街上的鼓声在朝向红色的贵族车。玉石台阶上,卫士们手持霜冷的兵器,还未集合,少年们已经排入铜龙门。

悄悄地听到九天之上的皇宫中,弦管音乐声,宫漏沉沉,清脆的吹奏声繁多。天亮时,骑马超越一般的道路,召唤猎鹰,带着弹弓穿过曲折的围墙。

用珍贵的笼子和锁养着幼鸟,探寻幼鸟和取卵,陪伴贵族子弟。分组进行陆地上的博戏,快速投掷,迎接欢乐,预先想到,笑声和话语喧闹。

巧妙地表现出温柔妩媚,学习优孟的技艺,穿着儒生的衣服玩耍,戴着冠冕的猿猴。晚上经过香气四溢的街道,柳树成荫的市场,经过妓院,在桃树根部过夜。

相遇时共饮一杯酒,一句话失误,回望红色和点指白色,听到皇帝的声音。金日磾、张安世、许伯、史高观察脸色,王侯将相不敢议论。

哪里知道人事变化无常,早晨欢乐,晚上悲伤。皇后的宫室中宠爱转移,子女的爱被夺走,一夕之间秋风吹过荒凉的园子。

白白用黄金来买诗文,哪里知道白玉上暗暗出现了痕迹。拿着杯子去接水,水已经倒掉了,移动柴火以避火,火却更加猛烈。

想要寻求四位老臣和丞相张良的帮助,南山高如天,无法攀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变迁,通过对比宫廷的盛况与人事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权力和荣华的深刻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玉阶霜仗”、“宫漏沈沈”等,展现了宫廷的庄严与神秘。同时,通过“朝欢暮戚”、“秋风生戾园”等对比,深刻揭示了权力背后的无常和悲哀。整首诗既是对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李益

李益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