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纪道士偶会诸叟

· 李益
山阴寻道士,映竹羽衣新。 侍坐双童子,陪游五老人。 水花松下静,坛草雪中春。 见说桃源洞,如今犹避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山阴:山的北面。
  • 羽衣:用羽毛编织成的衣服,常指道士或神仙所穿。
  • 侍坐:陪坐。
  • 双童子:两个小道童。
  • 五老人:五位年长的道士或隐士。
  • 水花:水面上泛起的波纹或水珠。
  • 坛草:祭坛上的草。
  • 桃源洞: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指一个与世隔绝、风景如画的理想之地。
  • 避秦:躲避秦朝的暴政,这里比喻躲避乱世。

翻译

在山北寻找道士,看到他穿着羽衣,映衬着竹林,显得格外新颖。 他身边有两个小道童陪坐,还有五位年长的道士一同游玩。 水面上波光粼粼,松树下静谧无比;祭坛上的草在雪中仿佛迎来了春天。 听说桃源洞依然存在,如今那里的人们还在躲避乱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益在山中寻访道士的情景,通过“羽衣”、“双童子”、“五老人”等意象,展现了道士清幽的生活环境和超脱世俗的氛围。诗中的“水花松下静,坛草雪中春”以静谧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结尾提及“桃源洞”,借用桃花源的典故,暗示了对乱世的逃避和对理想国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道家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李益

李益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166篇诗文

李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