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仲和以书币来为其亡兄姚约求传赋答

三春村落卧苫茨,尚忆莲池结社时。 我自惨深乌鸟痛,君今谁问鹡鸰悲。 延陵已许生前剑,有道宁辞死后碑。 珍重惠连情好在,转因池草有馀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姚仲和:古代人名,指古代文人姚仲和。
  • 书币:古代用来购买书籍的货币。
  • 姚约:古代文人,姚仲和的兄弟。
  • 传赋:指传递赋诗,即互相赠诗。
  • 苫茨(shān cí):古代用来覆盖房屋的草席。
  • 莲池:荷花池。
  • 鹡鸰(jí líng):一种鸟类,古代常用来比喻忠贞不渝。
  • 延陵:地名,古代地名,也指墓地。
  • 生前剑:指生前的事迹。
  • 死后碑:指死后的纪念碑。
  • 惠连:古代人名,指古代文人惠连。

翻译

春天里,村庄里铺着草席,我依然记得我们结社时在荷花池边的情景。我自己深陷悲伤,像一只乌鸟一样痛苦,你如今又有谁来询问鹡鸰的悲哀呢?姚仲和曾经许下过生前的誓言,但谁又愿意放弃死后的纪念呢?我们彼此珍惜着友情,但因为荷塘边的草木,又多了一丝思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姚仲和为了兄弟姚约而传赋答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村庄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和鸟类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对友情的珍重之情。

李孙宸

明广东香山人,字伯襄。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教习庶吉士。崇祯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性孝友廉介。诗祖《三百篇》,书法祖魏晋,草篆隶楷皆工。有《建霞楼集》。 ► 12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