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校射歌

秋城画角鸣凄凄,秋村白草何离离。将军匹马出平陆,万众追随如鸟飞。 停鞍跃下古道左,此中校射能驱驰。指点斜阳列武帐,周遭红伏翻龙旂。 踞坐胡床手长剑,甲士鱼行凭指挥。一声未绝万夫诺,插剑弯弓皆健儿。 辞弦向的八十步,赭衣鼓吏搥牛皮。鼓声腾腾角声起,芦笳觱篥相参差。 将军大笑呼进酒,烹牛脍鲤黄金罍。属车载有能讴者,天魔之舞誇胡姬。 长愁短恨藏薄面,秋山的的扬修眉。舞罢持觞倚前席,将军漫舞妾致词。 将军但爱歌喉转,将军不惜酒杯疲。争羡汾阳爱歌舞,谁知一身任安危。 尊空日落复下令,龙蜓山草今年肥。各各执鞭控千里,东营牵出西营骑。 一军将令更上马,金戈白羽群纷披。中有紫衣年十五,风流矫矫伊为谁。 云是西凉贵公子,别来失路徒依依。万里艰难走东粤,瓜花零乱青门非。 呼鹰跃犬且自乐,吹箫击筑安可知。丈夫勋名本自许,区区摇落非所悲。 君不见淮阴曾出胯下时,里中少年羞不为。愿以千金报漂母,始知一饭不忘恩。 又不见班生落魄走边塞,悲来投笔不堪言。玉门关外老不入,丈夫莫叹功名迟。 二人老幼本不同,英雄志略古所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校射(xiào shè):古代一种射箭的军事活动,用以检验射手的技艺和训练成果。 龙旂(lóng qí):古代军队中用来标识将领身份的旗帜。 胡床(hú chuáng):古代胡人使用的床榻。 鼓吏(gǔ lì):击鼓的士兵。 觱篥(bì lì):古代一种管乐器。 汾阳(fén yáng):地名,古代地名,现在山西省的一个地区。

翻译

南城校射歌

秋天的城市角落传来凄凉的笛声,秋日里的乡村白草地上凄离的景象。将军骑着马出现在平原上,成千上万的人群如同鸟群般跟随着他。

将军停下马,跃下古道,这里的校射活动让人心驰神往。他指挥着士兵在斜阳下列队,周围红旗飘扬,龙旗翻飞。

将军坐在胡人的床榻上,手握长剑,士兵们整齐地听从指挥。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士兵奋勇前行,握剑弯弓,个个都是勇士。

弓弦一响,射程八十步,穿着赭色衣服的鼓手敲打着牛皮鼓。鼓声阵阵,角声响起,笛声与箫声交相呼应。

将军大笑着邀请大家喝酒,烹制牛肉,烹饪鲤鱼,用黄金酒罍盛装美酒。车上载着擅长歌唱的人,表演着惊艳的舞蹈。

长时间的忧愁和短暂的恨怨隐藏在淡漠的面庞上,秋山间风景如画,扬起修长的眉。舞罢,拿着酒杯靠在前面的座位上,将军跳着舞,妾为他致词。

将军钟爱歌喉的转动,将军不辞劳累地喝酒。人们羡慕汾阳地区的歌舞,却不知道将军身上承担的安危。

夕阳西下,将军再次下令,龙蜓山草今年长得肥美。每个人牵着缰绳控制着千里之地,东营的士兵牵出西营的骑兵。

一声将令,士兵们再次上马,金戈白羽,人群纷纷披戴。其中有一位身穿紫衣的十五岁少年,风华绝代,引人注目。

传说他是西凉地区的贵族子弟,迷失方向,孤身一人。千里艰难地走过东粤,瓜花散乱,青门不再。

他呼唤猎鹰,跃起猎犬,自得其乐,吹箫弹琴,谁能知晓。英雄本该有所成就,摇摇欲坠并非值得悲伤。

你是否看到过淮阴时的英雄,当年少年羞怯不敢为所欲为。他愿以千金来报答养育之恩,才明白一饭之恩永难忘怀。

你是否也听说过班生的沉沦,走向边塞,悲伤之情难以言表。他不愿进入玉门关外的老年生活,丈夫不必叹息功名迟迟。

两个人,老者和年轻人,本来就不同,英雄志向在古代就显得稀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将军校射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军事活动的壮观和将领的风采。通过将军的英姿和士兵们的训练,展现了古代军队的威武和纪律。诗中穿插了对将军个人情感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将军身处的荣耀与孤独,以及英雄们的不同命运和志向。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古代将领的风采和人生境遇,引人深思。

何巩道

明末清初广东香山人,字皇图。明诸生。入清不仕。诗多故国之思。有《樾巢稿》。 ► 4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