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万象庵枯木竹韵

· 周权
物生宇内有万殊,本之一气随盈虚。 木兮竹兮岂同类,吾自丧吾渠忘渠。 神全形枯真散木,束翠棱棱一丛竹。 岂其无用全天年,犹有琅玕在其腹。 苍苔蚀尽风雨根,岂愿斲削为牺尊。 岁寒相与数君子,满目桃李争新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万殊:万物。
  • 盈虚:盈满与空虚,指事物的变化。
  • 丧吾:丧失自我。
  • 渠忘渠:他忘记了他。
  • 神全形枯:精神完整而形体枯槁。
  • 散木:无用的木材。
  • 束翠:捆绑的翠绿色。
  • 棱棱:形容竹子的挺拔。
  • 琅玕:美玉,比喻竹子的内部。
  • 斲削:雕刻。
  • 牺尊:古代祭祀用的酒器。
  • 岁寒相与:在寒冷的岁月中相伴。
  • 数君子:几位君子,指竹子。
  • 桃李:比喻学生或后辈。

翻译

世间万物形态各异,皆由一气之变化而生。树木与竹子虽非同类,我却因丧失自我而忘记了他。精神完整而形体枯槁,如同无用的木材;捆绑的翠竹挺拔,如同一丛竹子。它们虽无实用,却能保全天年,因为内部蕴含着美玉般的品质。苍苔侵蚀了它们的根基,它们不愿被雕刻成祭祀的酒器。在寒冷的岁月中,它们与几位君子相伴,眼中满是桃李争春的景象。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枯木与竹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物的深刻理解与赞美。诗中,“神全形枯”与“束翠棱棱”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枯木的颓废,又突出了竹子的坚韧。同时,作者借物抒怀,以“丧吾”与“渠忘渠”暗示了自我迷失与遗忘的悲哀,而“岁寒相与数君子”则寄托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韵味。

周权

元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 ► 3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