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孟驾之韵

平阳闻有邹人孙,封书上我仅万言。 讨论坟典造极致,商榷古今穷深源。 文章高出苏黄辈,英雄不效秦仪志。 志图仁义济元元,异比无双瑚琏器。 沦落尘埃德不孤,梅轩结友天一隅。 我惜盐车困骐骥,腾骧未得踏亨涂。 瓮牖绳枢甘俭薄,饥肠雷转充糟粕。 他日佳声闻九天,富贵之来不得却。 丁年黄卷乐平生,乡闾一诺千金轻。 沧浪清处闲濯缨,才名高价如连城。 笔下有神诗有眼,五车书史穷编简。 一举高登甲乙科,曾对阊阖持手版。 天兵一鼓下雎阳,旌旗整整阵堂堂。 玉石俱焚君子隐,北渡来依日月光。 徒步黄尘千里远,犹抱遗经究微婉。 天产昂藏一丈夫,三十未遇非为晚。 闻望卓冠儒林丛,灿然星宿罗心胸。 驰骤大方孰并驾,绝尘奔逸其犹龙。 君似昆吾玉可切,锟铻不是寻常铁。 利颖神锋人未知,宝匣空闲三尺雪。 何时搜出蛰龙鞭,一声霹雳轰青天。 岁旱须君作霖雨,拔茅进用其茹连。 天子明堂求国栋,鹏飞全藉天风送。 凤池波暖百花新,咏游不作江湖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坟典:古代的典籍。
  • 苏黄辈:指苏轼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著名文学家。
  • 秦仪志:指秦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如李斯等。
  • 元元:百姓,人民。
  • 瑚琏器:比喻珍贵的人才。
  • 盐车困骐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
  • 腾骧:腾跃,比喻升迁。
  • 亨涂:通达的道路。
  • 瓮牖绳枢:形容生活简陋。
  • 糟粕:指粗劣的食物。
  • 九天:指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的地位或声誉。
  • 丁年:指成年。
  • 黄卷:指书籍。
  • 沧浪:指清澈的水。
  • 濯缨:洗涤帽带,比喻清高。
  • 连城:价值连城,非常珍贵。
  • 甲乙科:科举考试的高级阶段。
  • 阊阖:天门,比喻朝廷。
  • 手版:官员上朝时手持的板子。
  • 雎阳: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
  • 玉石俱焚:比喻好坏不分,一同毁灭。
  • 北渡:指北逃。
  • 遗经:指古代的经典文献。
  • 微婉:微妙而婉转。
  • 昂藏:气度不凡。
  • 儒林:指学术界。
  • 大方:指大道,广阔的领域。
  • 绝尘奔逸:形容速度极快,无与伦比。
  • 昆吾:古代宝剑名。
  • 锟铻:古代宝剑名。
  • 利颖:锋利。
  • 宝匣:存放宝剑的匣子。
  • 蛰龙:比喻潜伏的英才。
  • 霹雳:雷声。
  • 岁旱:指干旱的年份。
  • 霖雨:连绵不断的雨,比喻恩泽。
  • 拔茅:选拔人才。
  • 茹连:连结,比喻团结。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喻朝廷。
  • 凤池:指朝廷。
  • 百花新:比喻新的事物或景象。
  • 江湖梦:指世俗的梦想。

翻译

平阳听说有个邹姓的孙姓人,给我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信。他在信中深入讨论了古代的典籍,达到了极致的境界,商榷古今,探究深远的根源。他的文章超越了苏轼和黄庭坚等人,他的英雄气概不愿效仿秦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志在通过仁义来救助百姓,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珍贵人才。

他虽然沦落在尘世中,但他的德行并不孤立,与梅轩结为朋友,在天之一隅。我为他在盐车中困顿的骐骥感到惋惜,他尚未有机会腾跃升迁,踏上通达的道路。他甘愿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忍受饥饿,但他日他的名声将传遍九天,富贵将来临,他无法拒绝。

他在成年时乐于沉浸在黄卷之中,对乡里的一诺千金轻视。在清澈的沧浪水中闲适地洗涤帽带,他的才名高价如同连城。他的笔下有神,诗中有眼,他精通五车书史,深入编简。他一举高登甲乙科,曾对着朝廷手持手版。

天兵一鼓攻下雎阳,旌旗整齐,阵容堂堂。玉石俱焚,君子隐退,他北渡来依日月光。他徒步穿越千里黄尘,仍然抱着遗经探究微妙婉转。他是一个气度不凡的大丈夫,三十岁未遇并非晚。

他的声望在学术界中卓冠群伦,他的心中灿烂如星宿罗列。他在广阔的领域中驰骋,无人能与他并驾齐驱,他的速度快得无与伦比,如同奔逸的龙。他如同昆吾宝剑,锋利无比,不是寻常的铁。他的锋利神锋尚未为人所知,宝匣中空闲着三尺雪。

何时能搜出蛰伏的龙,一声霹雳轰动青天。在干旱的年份,他将成为连绵不断的雨,选拔人才,团结一致。天子的明堂寻求国栋,他的鹏飞全靠天风相送。凤池波暖,百花新开,他在朝廷中咏游,不再做世俗的梦想。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孟驾之的赞美,展现了一个博学多才、志向远大的人物形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如“坟典”、“苏黄辈”、“瑚琏器”等,来强调孟驾之的学识和才华。同时,通过“盐车困骐骥”、“腾骧未得踏亨涂”等句,表达了对其才华未被充分赏识的惋惜。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深远,既是对孟驾之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时代的不满。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金元间义州弘政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耶律履子。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末辟为左右司员外郎。元太祖定燕,召见,处之左右。呼为长髯人(蒙语:吾图撒合里),每征讨,必命之卜。太宗即位,命为主管汉人文书之必阇赤,汉称中书令,事无巨细,皆先白之。定君臣礼仪;反对以汉地为牧场之议,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建立赋税制度;请军民分治,州县长吏治民事,万户府理军政,课税所管钱谷。太宗五年入汴时,请废“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即屠城”之制。九年,定以经义、词赋、策论取士之制。乃马真后称制时,渐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 7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