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者国史院庭中石名也伯宁御史为仆言自其先公时与诸老名胜赋诗者盖数百篇今玉堂无本而御史家具有之且曰峰所托差低盍稍崇其址乃八月五日既克如命因赋此以报且请录示旧诗补故事以传云
视草堂前石一拳,何人移置自何年?
久怜翠色连重地,故拔孤根近九天。
俯仰百年承雨露,等閒千尺接云烟。
故家御史遗书在,为录鳌峰旧赋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鳌峰(áo fēng):国史院庭中的石名。
-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
- 玉堂:指翰林院,也泛指朝廷。
- 视草堂:可能是指国史院的某个建筑或地点。
- 九天:极高的天空,比喻极高的地位或境界。
- 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时间的短暂或观察的全面。
- 等閒:平常,普通。
- 故家:指御史的家族。
- 遗书:留下的书籍或文献。
翻译
视草堂前有一块石头,名为鳌峰,不知是谁在何时将其移至此处。长久以来,它以其翠绿的色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仿佛是独自生长在这接近九天的高处。这块石头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平凡地连接着云烟,高达千尺。御史家族中保存着先辈留下的书籍,其中记载了关于鳌峰的旧赋诗篇。我因此请御史录下这些诗篇,以便补全这段历史,使其流传下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国史院庭中名为鳌峰的石头的描述,展现了其历史悠久和地位崇高。诗中“久怜翠色连重地,故拔孤根近九天”描绘了石头与环境的和谐以及其高耸入云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结尾提到御史家中的遗书和旧赋,表达了作者希望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被记录和传承的愿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一块石头的赞美,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呼吁。

虞集
元临川崇仁人,字伯生,号邵庵。先世为蜀人。宋亡,父汲侨居崇仁。少受家学,读诸经,通其大义。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议学校事,主张学官当用经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资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为贵近所忌,谢病归。卒谥文靖。集弘才博识,工诗文。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 496篇诗文
虞集的其他作品
- 《 南乡一剪梅 · 招熊少府 》 —— [ 元 ] 虞集
- 《 赋文子方家筼筜亭竹影 》 —— [ 元 ] 虞集
- 《 忆江南 · 为陈溪山寿 》 —— [ 元 ] 虞集
- 《 送进士刘闻文廷赴临江录事 》 —— [ 元 ] 虞集
- 《 赋程氏竹雨山房二首 其二 》 —— [ 元 ] 虞集
- 《 水芙蓉 》 —— [ 元 ] 虞集
- 《 玉隆留题 》 —— [ 元 ] 虞集
- 《 题大别山柏图 》 —— [ 元 ] 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