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报恩寺读东坡石刻

老石经劫坏,神物在处留。 元丰苏长公,有倡当须酬。 莫作分别想,沧海粟影浮。 □生宇宙间,何许更九州。 文字千古映,醉墨楷法遒。 愿杳五百年,华屋真山丘。 且从蓟子训,铜狄三千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丰:宋神宗年号(1078-1085年)。
  • 苏长公:指苏轼,因其排行老大,故称。
  • 沧海粟影浮:比喻人生短暂,如同沧海中的一粒粟米,影子般浮现。
  • □生宇宙间:原文中缺失一字,意指生命存在于广阔的宇宙之中。
  • 华屋真山丘:华丽的房屋最终会变成真正的山丘,指一切繁华终将归于尘土。
  • 蓟子训: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据说能预知未来。
  • 铜狄三千秋:铜狄,指铜制的狄人像,这里比喻长久不变。三千秋,极言时间之长。

翻译

古老的石头经历了无数劫难而损坏,但神奇的事物总会在某个地方留下。在元丰年间,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一旦出现,就应当得到回应。不要有分别心,人生短暂如同沧海中的一粒粟米,影子般浮现。生命存在于宇宙之间,又何必去计较九州的范围呢?文字的光辉千古不灭,醉酒后书写的墨迹楷书笔力遒劲。希望渺茫的五百年后,华丽的房屋最终会变成真正的山丘。姑且追随蓟子训的预言,铜制的狄人像将历经三千个秋天。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苏轼石刻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对时间流转的感慨。诗中“老石经劫坏,神物在处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而“文字千古映,醉墨楷法遒”则强调了文字的不朽与书法的艺术魅力。最后,诗人借用“铜狄三千秋”来象征历史的恒久,表达了对时间长河中个体生命短暂与文化永恒的深刻思考。

冯子振

冯子振

元攸州人。号海粟。博治经史,于书无所不读。其为文,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即据案疾书,随纸多寡,顷刻辄尽。仕为承事郎、集贤待制。 ► 1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