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玉笙谣

周郎学仙吹玉笙,玉笙吹得丹山七十二凤之和鸣。 曾侍瑶池阿母宴,座中调笑董双成。谪向人间赤松洞,洞口桃花苦迎送。 南寻二女湘水头,十三哀弦不成弄。西洞庭,东洞庭,相逢铁篴铜龙精。 从此吹春玉台上,丛霄不许谢玄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笙:古代一种用玉制成的笙,笙是一种乐器。
  • 丹山七十二凤:传说中的神鸟凤凰,七十二代表数量众多。
  • 瑶池阿母:指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居住在瑶池。
  • 董双成:神话中的人物,西王母的侍女。
  • 赤松洞:传说中的仙境,赤松子居住的地方。
  • 二女湘水头:指湘水边的两位仙女,可能指娥皇和女英。
  • 十三哀弦:指十三弦的古筝,哀弦表示曲调悲伤。
  • 不成弄:未能演奏成功。
  • 铁篴铜龙精:铁篴(dí)是一种乐器,铜龙精可能是指某种神秘的生物或器物。
  • 丛霄:指天空中的云霄,比喻高远的地方。
  • 谢玄卿:可能是指某位仙人或高人。

翻译

周郎学习吹奏玉笙,他的玉笙声能够引来丹山上七十二只凤凰的和谐鸣叫。他曾经在瑶池侍奉西王母宴会,在宴会上调笑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他被贬谪到人间的赤松洞,洞口的桃花苦苦地迎送着他。他南行寻找湘水边的两位仙女,但十三弦的古筝却未能演奏出完整的曲调。他在西洞庭和东洞庭之间相逢了铁篴和铜龙精。从此以后,他在玉台上吹奏春天的乐章,天空中的云霄不允许谢玄卿靠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周郎吹奏玉笙的仙境景象,通过丰富的神话元素和音乐意象,展现了周郎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和神秘的仙境之旅。诗中“玉笙吹得丹山七十二凤之和鸣”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周郎音乐的神奇魅力。后文通过周郎与瑶池、赤松洞、湘水二女等神话场景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仙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向往。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