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南仲韵

回首明年六十春,依然不改古衣巾。 画图萧洒诗千首,心地通明月一轮。 钟鼎虚名虽是贵,箪瓢陋巷且安贫。 客来问我平生事,宠辱俱无老逸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南仲韵: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南仲,可能是指某位诗人的名字或字号。
  • 杨公远:元代诗人,生平不详。
  • 古衣巾:指古代的服饰,这里用来形容自己保持古朴的生活方式。
  • 画图萧洒:形容作画时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心地通明月一轮:比喻心境清明,如同明月一般。
  • 钟鼎虚名:钟鼎,古代贵族的象征,这里指高官显贵的虚名。
  • 箪瓢陋巷:箪瓢,简陋的饮食器具;陋巷,狭窄破旧的街道。这里指简朴的生活环境。
  • 宠辱俱无:宠辱,指人生的荣辱得失。俱无,都没有,表示超脱世俗的荣辱观念。
  • 老逸民:指年老的隐士,过着隐居生活的人。

翻译

回首过去,明年我将迎来六十岁,但我依然保持着古朴的衣着和头巾。我作画时自由自在,写下了千首诗,心境如同明月一般清明。虽然高官显贵的虚名很珍贵,但我宁愿在简陋的巷子里安于贫穷。客人来问我一生的经历,我超脱了世俗的荣辱观念,作为一个年老的隐士,我感到自在和安逸。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人通过对比“钟鼎虚名”和“箪瓢陋巷”,表明了自己宁愿选择后者的生活态度。诗中的“心地通明月一轮”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清明和宁静。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

杨公远

元徽州歙县人,字叔明,号野趣。工诗善画。有《野趣有声画》。 ► 4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