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 · 忆难鸣山旧游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 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鸡鸣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荒丘:荒凉的土丘。
  • :指作者自己。
  • 吊古:怀念古人古事。
  • 驿亭父:驿站的老者。
  • 几何年:多少年。
  • 野屋:简陋的房屋。
  • 丛祠:丛林中的祠堂。
  • 灭没:消失。
  • 犁烟锄雨:形容田园生活的景象。
  • 默寻思:默默思考。
  • 半晌:一会儿。
  • 逆旅:旅店。
  • 催人去:催促人离开。
  • 峰前代好磨笄:指山峰前的地方曾是女子磨制发簪的地方。
  • 血泪:比喻悲痛至极。

翻译

我住在鸡鸣山下的荒凉土丘旁。作为游客,我向驿站的老者询问古迹。这些简陋的房屋和丛林中的祠堂,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如今已消失在田园的景象中。我默默地思考了一会儿,没有说话,旅店又催促我离开。我指向山峰前,那里曾是女子磨制发簪的地方,也是我当年悲痛至极、泪洒之处。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鸡鸣山下的荒凉景象和作者的怀古之情,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中,“野屋丛祠”与“犁烟锄雨”的对比,突显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结尾处的“血泪当时洒处”更是深化了作者内心的悲痛与不舍,使整首诗充满了哀婉与怀旧的情感。

冯子振

冯子振

元攸州人。号海粟。博治经史,于书无所不读。其为文,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即据案疾书,随纸多寡,顷刻辄尽。仕为承事郎、集贤待制。 ► 1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