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爱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于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匮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幼雏:这里指年幼的孩子。
  • 赵家光义:指赵匡胤的儿子赵光义,后来成为宋太宗。
  • 龙行虎步:形容人的举止威武,气度不凡。
  • 狗趋鹰附:形容人们趋炎附势,追随权势。
  • 六尺孤:指孤儿,古代六尺大约是成年男子的身高。
  • 阿昭阿美:可能是指赵光义的兄弟或亲属。
  • 呱呱:婴儿的哭声。
  • 夜闼:夜间的宫殿。
  • 四鼓:古代夜间计时的鼓声,四鼓大约是凌晨三点左右。
  • 董狐笔:古代传说中的神笔,能写出真相。
  • 夫何呼:为何呼唤。
  • 于乎:感叹词,表示悲痛或惋惜。
  • 戳地银柱斧:指宫廷中的刑具,象征权力。
  • 韩王金匮书:指赵匡胤的遗诏,被藏于金匮之中。

翻译

慈母的爱,是爱她的幼子,赵家的光义被立为皇储。他行走如龙,步态如虎,每日显得越发威武,而人们像狗一样趋炎附势,追随他的趋势日益明显。

膝下并非没有孤儿,阿昭和阿美并非不会哭泣。夜深人静,宫殿中的灯光模糊,大雪纷飞,漏声已过四鼓。

百官不执董狐笔,记录真相,孤儿寡嫂为何呼唤?唉,床前摆放着银柱斧,预示着祸患,因为韩王的遗诏藏在金匮之中。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慈母对幼子的爱与宫廷中的权力斗争,揭示了权力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诗中“龙行虎步”与“狗趋鹰附”形象地描绘了皇储的威严和人们的趋炎附势,而“夜闼鬼静”与“大雪漏下”则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后,通过“戳地银柱斧”和“韩王金匮书”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政治危机,表达了诗人对权力斗争的深刻批判和对孤儿寡嫂命运的同情。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